劉三吾是個耿介之人,生平最講一個“理”字,聽朱元璋讓增加幾名北人充數,不覺上了倔勁,答道:“會試榜次已定,當選之人名副其實,不能更換了。”朱元璋的火氣也上來了,說:“先生執意不換,朕以為其中必有私弊。”劉三吾站起來,對朱元璋深深作了一大揖說:“萬歲既懷疑老臣主試有私,不妨另委大員,重新審閱試卷,若發現紕漏,臣甘願領徇私欺君之罪。”朱元璋見劉三吾敢當麵頂撞自己,不覺大怒,厲聲喝道:“朕讓你改變黃榜,你是改與不改?”劉三吾斬釘截鐵地說:“此次黃榜是全體考官反複權衡選定的,老臣不能輕改。”朱元璋氣得渾身顫抖,指著劉三吾說:“你可知朕的厲害?”劉三吾起身跪倒答道:“臣為國取士,何懼一死!”朱元璋拍案而起說:“劉三吾,朕從今日停你翰林學士之職,回府聽參。本科會試朕要派人詳查到底!”說罷,一揮手,早有幾名待衛進來,把劉三吾架出了皇城。
主考官劉三吾被皇上驅出了宮城,朱元璋親自降旨重新核查會試考卷的消息,隻幾個時辰就傳遍了南京城。街頭巷尾輿論紛紜,大家都知道,皇上生性愛殺人,劉三吾被下獄處斬已經是不可幸免的事了。人們猜測的是,這次是隻殺劉三吾一人呢?還是連副主考白信蹈及各房考官一起殺?內中也有人替劉三吾惋惜,但是大家都明白,劉三吾惹惱了皇上,是誰也救不了的。就在人們紛紛議論的時候,又傳來了新消息,副主考白信蹈也被停了職,皇上親自在後宮召見了翰林院侍講張信,命他主持複閱全部試卷,如發現弊端及時稟報。朱元璋的雷厲風行,令落榜的舉子大為欣悅,北方舉子在禮部衙門前聚會,山呼萬歲,表示了對皇帝的擁護。但是禮部官員似乎對這次集會很反感,調來數百名軍丁,把舉子們驅散了。這一連串的事件,好像是在熱油鍋下麵又加了一把火,使會試複議成了家喻戶曉的事情。
暮春的黃昏似乎特別長,當一輪明月悄悄爬上中天後,天已交戌時三刻了。劉三吾倒背著雙手,在後花園踱著步。月光明媚,清輝滿地,樹影婆娑,那遲開的海棠還放出陣陣清香,但是他卻無心欣賞這三月十五的月色。自從被朱元璋趕出宮後,他就一頭紮進書房,閉門謝客,靜待緹騎前來捉拿了。老管家劉忠怕主人愁悶出病來,一個勁地安慰他,但劉三吾始終一言未發。從昨天上午開始,府宅門外突然出現了一些買雜食的“小販”,隻在門前轉悠,並不招攬生意,這無疑是錦衣衛的便衣,暗中監視著自己。因此,劉三吾也擔心有哪位好友冒失地踏進自己的宅子。
偏偏今天就來了一位不怕死的翰林院同僚,婉轉勸說劉三吾不如盡早上一道謝罪的本章,並按皇帝的意思,胡亂點上幾名北方舉子,應付過這次災難。劉三吾堅決地拒絕了,他堅信自己所選的貢士是經得住複查的。但那位好友卻有一些新的憂慮,他指出:被朱元璋新委派的複校大臣張信,是個才學極低而又善於迎奉上司的人,在翰林院內名聲並不好,不知用什麼方法取得了皇上的信任,才混上了個翰林侍講的官職,這樣的人難道肯不顧自己的安危去主持正義嗎?何況評點文章本無一定標準,主考官員見仁見智,各有所雲,原是常情,指望完全維持原議實在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管怎樣,形勢對劉三吾總是不利的,要想保得解脫,隻有上表謝罪一條路。劉三吾深知朋友說的都是實話,但是,這位老先生很重氣節,寧可一死,也不肯屈節認錯,所以婉謝了好友。現在,想起好友灑淚而別的情景,自己心中也是一陣淒然。夜深了,冰盤般的月亮已移上了中天,夜風襲來,還使人感到一股寒意。劉三吾手扶著一株石榴樹,默默地佇立著,月光下,他那清瘦的麵龐,略顯佝僂的身軀,宛若一座塑像。他決定以不屈不撓的氣節,去迎接這一場巨大的風暴。
翰林院侍講張信,從朱元璋的手中親自領回了主持複閱會試考卷的聖旨後,立即召集參加複審的官員連夜開會,把皇上的意圖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大家。最後他特別明確地指出“舉子鬧事,關鍵是北方舉子感到不公,因此,對北方的試卷要格外細閱,不能把好文章漏掉”。主審官的意思大家都心領神會,隻是不便點破而已。為了迅速結案,張信還宣布,從今天起,凡是參加閱卷的官員,一律不準回家,並且不準將閱卷的消息泄露出去,誰要是走漏一點風聲,立即送錦衣衛懲辦。參加閱卷的人心中雖然十分不快,卻也沒有辦法,隻好背地裏發出幾句牢騷,出出怨氣。
從三月中旬張信主持閱卷以來,劉三吾的老管家劉忠曾三次偷偷地跑到貢院打聽閱卷消息。但貢院轅門緊閉,錦衣衛親軍把守嚴密,竟然連一點風聲也聽不到。這位忠厚的老家人,還冒著風險去主考官張信家拜訪了一次,但人家連大門都沒讓進。還是張信的一位老家丁看到劉忠可憐,才透露說張信已經好幾天沒回家了。這使劉忠更加焦急,今天他借口上街買東西,又悄悄來到貢院,卻見轅門前貼了一道告示,說“試卷複閱已近尾聲,文章好壞自有公議,著各地舉子稍安勿躁,靜候複榜”。
從告示的內容上可以看出,審理結果已經把原判完全推翻了,所謂複榜就是說與原榜不同嘛。劉忠好似被迎頭潑了盆涼水,趔趔趄趄地奔回家來。一路上又聽見了不少流言,什麼“張信遵照皇帝旨意,新點了二十多名北方舉子”呀,什麼“複審官員已經上本彈劾劉三吾、白信蹈徇私庇護鄉鄰”啦,什麼“現在查明劉三吾、白信蹈有受賄的劣跡”啦,什麼“皇上在宮中大發雷霆,一定嚴辦劉三吾等主考官員”啦,聽得他暈頭昏腦,幾乎不能自持。但回到家中看到劉三吾那行若無事的風度,心中又得到了一點慰藉。
南京城裏,這幾天議論的都是複審會試的消息,許多落第的舉子,懷著一線希望等待著複審揭曉,他們當然希望把原榜全部推翻。一些市井商人則希望事情鬧得越大越好,那樣就有熱鬧可看了。也有一些正直的讀書人有時替劉三吾講兩句公道話,但誰也不敢說得過重。占壓倒優勢的輿論,是說張信絕不會違背皇帝的意願,甚至有人言之鑿鑿地拿出宮裏的消息為證,說張信在接旨的當天,已經向皇上表了態,一定“竭盡犬馬之勞,以體聖上求賢之深意”。盡管有些人很看不起張信這種奉迎的態度,但對案情審理結果卻絕不懷疑了。大家一致認定,張信必然會把許多北方人填到榜上去,然後狠狠地奏上一本,把劉三吾、白信蹈都打成營私舞弊之臣,大家盤算著這一天已經快來了。
果然,四月十二日,從皇宮內飛傳出一道聖旨。明天早晨卯時,皇帝親臨奉天殿,聽取主審官張信稟報複閱試卷結果,並當眾揭示新榜,著六部九卿官員一道聽稟。並宣召被黜的劉三吾、白信蹈等原主試官員一起進宮聽參。這個消息好似烈火烹油,使整個南京都沸騰了,人們奔走相告,拭目以待明天將要發生的一件明朝建國以來的爆炸性的新消息。
四月十三日,天氣陰沉。淩晨時分,朦朦朧朧地降下了一場春雨,雨點很輕,好似薄霧,使整個南京城都罩在了一層霧濛濛的水汽中。皇宮前,氣氛顯得十分緊張,從午門前經五龍橋、承天門、端門,站滿了護衛親軍,由於天在降雨,所以一切儀仗鹵簿都沒有展開,更加重了陰沉氣氛。應召的各部官員,在寅時初就候集在午門前了,為了怕大家淋壞,皇上格外開恩,令內宮太監把群臣分批引到午門、承天門避雨。卯時初刻,宮內景陽鍾響,傳來了皇帝駕臨奉天殿的消息。接著,六部、九卿大臣也在司禮監太監的引導下進入奉天殿。由於今天被召的大臣很多,所以一座寬闊的奉天殿,竟顯得有些擁擠。座位自然是無法擺放,群臣隻好站著聽旨了。
朱元璋今天顯得特別嚴肅,他高踞在寶座之上,等群臣朝拜完畢才用十分洪亮的聲音說:“本科會試盡取南人,全國舉子為之憤懣。朕為平息民怨,不得不令張信複閱試卷。開科取士,乃我朝百年大計,豈可容忍營私舞弊?但應試舉子隻能以文章定優劣,這又是朕取士的標準。今張信等十二人,經過半月批閱,已將結果查明,朕欲當眾揭示結論,以示公道,爾等六部、九卿及劉三吾諸人,需仔細聽奏,如有不明,還可當殿詢問務要求得公道,以服天下。”朱元璋說完,用眼瞟了一下站在一旁的張信,示意他當眾彙報複審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