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
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求職與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職業生涯的選擇和職業生涯的發展對個人事業和人生價值的實現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什麼是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有哪些?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的發展原則是什麼?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要經曆什麼階段?如何實施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管理?對這一係列問題的分析與思考,有助於高校輔導員對個人的職業價值目標的追求和實施,同時也有助於輔導員指導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概念界定
加強我國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研究,尤其是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組織管理研究,首先必須對職業生涯發展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了解和把握。
1.生涯
生涯一詞,在英文中是career,有人生經曆、生活道路和職業、事業的含義。生涯是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曆程,是個人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的展示與整合,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除了職位外,還包括與工作無關的角色,如家庭角色、公民角色等。由此可見,“生涯”是指人生的整個過程及其關係的總和,不僅包括職業人生過程,也可以包括前職業人生和職業後人生。
2.職業生涯
對於職業生涯的概念,早期是由沙特列(Shartle)提出的。他認為,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經曆的職業或職位的總稱。美國生涯輔導大師舒伯認為,職業生涯是指一個人終身經曆的所有職位的整個曆程,是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經曆的所有職業或職位的總稱。因此,職業生涯是指個體在不同人生發展階段所發生的一切事關職業的心理體驗或心理曆程,其中既包括價值觀念、職業意識、職業態度等的養成與變化,又包括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發展取向等的形成與發展。根據美國著名職業生涯管理研究專家施恩的有關理論,職業生涯主要包括兩種: 一是內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項職業時所具備的知識、觀念、心理素質、能力、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內職業生涯因素的取得可以通過別人的幫助而實現,但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而實現的,並且一旦取得就永遠歸自己所有,別人無法回收或剝奪。二是外職業生涯,是表示組織努力為員工在組織的作業生命中確立一條有所依循,可感知的、可行的發展道路。外職業生涯的因素包括:工作單位、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職務、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這些因素由組織給予,在個人職業生涯初期,它們往往與自己的付出不相符。外職業生涯的發展是以內職業生涯的發展為基礎,隻有兩者達到和諧統一,才可能保證職業生涯的最終成功。
3.職業生涯發展
根據赫·克拉姆1996年的表述,生涯發展指的是由個人心理、社會、教育、體能、經濟和機會等因素綜合形成的個人終其一生的發展性生涯曆程,是個人自我認定、生涯認定、生涯成熟等特質的發展進程,包括個人的工作價值、職業的選擇、生涯類型的選擇等。職業生涯發展就是個體逐步實現其職業生涯目標,並且不斷製定和實施新目標的過程。
作為社會中的眾多職業之一,輔導員的職業生涯發展遵循一般職業生涯的普遍規律,但是也體現出輔導員職業生涯的特殊性。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就是指輔導員的職業素養、能力、成就、職稱、職位等,隨著時間軌跡而發生的變化過程及其相應的心理體驗和心理發展曆程。因此,輔導員職業發展包括兩個維度:一是時間維度,即以人的生命的自然發展過程與周期來看待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過程;二是領域維度,即輔導員的職業生涯涵蓋了發展的多個方麵,包括職業理想、職業意識、職業價值觀、知識水平、輔導觀念、輔導能力、溝通和領導能力、輔導行為與策略、職稱以及對工作的心理感受等。
4.職業生涯發展管理
職業生涯發展管理是一種對個人開發、實現和監控職業生涯目標與策略的過程。這個過程貫穿於人的一生,它能夠幫助人們認識自我與社會環境,設定個人的職業目標,並製定與實施實現目標的策略。職業生涯管理可以從個人和組織兩個不同的角度來進行。一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是指個人製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並實施管理,以保證個人職業生涯目標實現的過程,稱為自我職業生涯發展管理。它一般通過選擇職業、選擇工作組織,在工作中技能得到提高、職位得到晉升、才幹得到發揮等來實現。二是從組織和組織成員雙方出發,針對個人和組織發展需要所實施的職業生涯管理,稱為組織職業生涯發展管理。它是指組織從本組織成員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需求出發,有意識地將之與組織的人力資源需求和規劃相聯係、相協調、相匹配,為成員職業上提供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幫助、支持成員職業生涯發展所實施的各種政策措施和活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在實現成員個人的職業生涯目標的同時實現組織的目標和可持續發展。在職業生涯發展管理的整個過程之中,個人和組織的作用是相互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管理和組織職業生涯發展管理的和諧是職業生涯發展管理有效開展的關鍵。所以,個人和組織要相互配合共同實施好職業生涯發展管理,才能實現個人和組織的雙贏。
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管理是高校根據學校發展和輔導員自身發展的需要,製定並實施促進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各種政策措施和活動,旨在促進輔導員職業化,提升輔導員職業魅力,並在協助輔導員實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同時實現高校的育人目標。它主要包括兩個層麵:一是高校輔導員個人為了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主動進行自我職業生涯管理,即高校輔導員自我職業生涯發展管理;二是學校組織為了自身發展戰略與辦學目標的需要,幫助高校輔導員規劃其職業生涯發展,並為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設計通道提供必要的培訓、晉升等發展機會,即高校輔導員組織職業生涯發展管理。
二、高校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的理論
將職業生涯發展理論運用於輔導員隊伍建設中,為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對建設一支穩定的高水平的高校輔導員隊伍,促進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特質—因素理論
美國職業指導之父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1909年提出的“人格特質—職業因素”理論,指的是人們依據人格特質及能力特點等條件,尋找具有與之相對應因素的職業的理論,又稱“特質—因素理論”。該理論是用於職業選擇與職業指導的最經典的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在清楚認識、了解個人的主觀條件和社會職業崗位需求條件的基礎上,將主客觀條件與社會職業崗位相對照、相匹配,從而選擇一種職業需求與個人特長匹配的職業。該理論之所以受到廣泛的重視、產生深遠的影響,就在於它為人們的職業選擇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導原則—人職匹配原則,並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帕森斯闡明了職業選擇的三大條件:一是應清楚地了解自己,包括性格、能力、興趣、自身局限和其他特質等資料;二是了解各種職業必備的條件及所需的知識,在不同工作崗位上所占有的優勢、不足和補償、機會、前途;三是上述兩者的匹配,包括條件匹配和特長匹配,也就是人與職業的最佳搭檔。
2.人格類型理論
人格類型理論是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於20世紀中期創立的,它一方麵吸取了人格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認為職業選擇是個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另一方麵也是霍蘭德本人職業谘詢經驗的結晶。霍蘭德提出了一係列理論假設:一是大多數人的人格假設可以歸為六種人格類型中的一種,即現實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傳統型(Conventional),每一種特定人格類型的人會對相應職業類型的工作或學習感興趣;二是現實中存在與上述人格類型相對應的六種環境類型,即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以及傳統型;三是人們在積極尋找那些適合他們的職業環境,在其中他們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達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並且能夠完成那些令人愉快的使命和任務;四是個人的行為是其個性特征和環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上述理論假設基礎上,霍蘭德進一步提出隻有某種類型的從業者與相應的職業相互結合才能夠使勞動者找到適宜的職業崗位,才能夠使職業崗位獲得合適的人才。
人格類型理論一方麵啟示從事輔導員的個體不能僅僅憑個體的興趣和職業傾向來決定自己的職業選擇,而是應該從個體素質和能力與高校輔導員職業素質與能力的匹配程度來決定自己的生涯,為此輔導員應當從輔導員崗位職責出發,明確做好一名輔導員所應具備的素質能力,分析自身的知識結構、經曆經驗以及優勢不足。此外,高校要為輔導員職業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障,引導個體在自我認知和環境認知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素質能力的培養重點和職業發展目標。另一方麵啟示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中應當注重塑造輔導員的職業性格,促進輔導員個體與輔導員工作需要匹配度的提高。如根據霍蘭德人格類型理論可以發現輔導員工作一個基本的職業性格要求是社會型的職業趨向,對於輔導員而言就是需要輔導員喜歡與學生在一起,善於發現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願意用自己的教育引導和溝通交流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3.職業錨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博士埃德加·施恩(Edger Schein)最早提出的“職業錨”理論。所謂職業錨,就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時,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職業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施恩認為,一個人的職業錨由三個部分組成:自己認識到的自己的才幹和能力(以各種作業環境中的實際成功為基礎);自己認識到的自我動機和需要(以實際情境中的自我測試和自我診斷以及他人的反饋為基礎);自己認識到的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以自我與組織和工作環境的價值觀之間的實際狀況為基礎)。職業錨理論認為一個人不可能在最初就明確自身向往的工作的特點,而是需要通過一段職業經曆才能夠找到對個人的“需求與動機”、“職業價值觀”、“才能”等方麵的正確認識和定位,在此基礎上才能找到職業方麵的“自我”與適合自我的職業即職業錨。職業錨是人們在選擇並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施恩的研究先後提出了八種職業錨,包括技術或職能型職業錨、管理能力型職業錨、創造型職業錨、安全感型職業錨、自主型職業錨、挑戰型職業錨、服務型職業錨、生活型職業錨。
輔導員作為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幹力量,其資質、能力、興趣、偏好都是在從事輔導員工作的具體過程中顯現的,而輔導員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總體戰略部署,也離不開組織文化的導向,因此職業錨理論啟迪輔導員從社會要求、組織需求和學生期求三方麵來定位自身的狀況。
4.動力學理論
羅(Roe)的職業選擇理論運用了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羅的動力學理論首先認為個體的早期經曆和家庭氛圍影響了今後的職業選擇。羅從需求被滿足或受挫折的角度概述了三種基本的親子關係:依賴、回避和接納。羅進一步認為,一個人所選擇的職業反映了他兒時的家庭心理氛圍。如果他的家庭溫暖、慈愛、接納或過度保護,他可能會選擇服務、商業、組織、文化和藝術娛樂類等和人打交道的職業;如果他的家庭氛圍是冷漠、忽視、拒絕或過度要求的,他會選擇技術、戶外、科學之類的跟物體、動植物而非跟人打交道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