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海燕的印象裏,進口貨物比出口貨物要麻煩許多,如果是整櫃就稍微簡單一些,接到國外客戶的通知後,就得去跟船公司詢問,船什麼時候到港,再發到貨提單給工廠核對,收到工廠報關資料後,交給報關行安排報關,再安排拖車即可。但散貨相對來說就比較麻煩,船到港後,還得預計拆箱時間,再通知到每一家工廠,散貨所需要做的文件及花費的時間,就多過於整櫃進口。
這中間的操作,看似簡單,卻並不簡單,其中,報關方麵最重要,如果工廠報關出了問題,有可能在碼頭或倉庫壓一個月或更久,有些時候,迫於無奈,工廠隻能將此批貨,試著辦理退回原地再重新進口,那樣,花費的時間則更長。
鴻興公司目前是做散貨進口比較多,因為鴻興公司是台資企業,在台北有自己的報關行及公司,故每周都有安排拚箱成櫃到江州的保稅倉。這個時候的江州,大部份工廠也隻是來料加工性質,國外客戶看中了大陸的廉價勞動力,但一些原材料,大陸並沒有,於是,很多工廠都是進口國外的原料,進行組裝加工後,再出口。
因為鴻興物流公司是台企,與之合作的也大部份也是台灣工廠。一般來說,台灣人比較信任台灣公司,物流的配合方麵,台灣工廠都願意找台資物流公司幫忙安排,這是陳海燕從以前到現在都弄不太明白的。
台灣工廠因製度比較嚴格,注重服務,故進口的貨物目前的具體情況,比如說貨預計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工廠可以安排報關,大概什麼時候送到工廠,都需要能及時告知,並提醒他們,這中間哪些方麵需要注意到。如果有發生異常狀況,他們也希望能第一時間接到通知,如果工廠比物流公司得到的消息還要早一步的話,慢慢地,這家工廠就會對物流公司失去信心。
1999年的時候,江州工廠裏大部份負責船務的小姐並不是很熟悉進口貨物的流程,往往需要操作在他們做進口貨時給予密切聯絡,提醒他們應該注意哪些,從而避免出現遺漏或差錯。
想到這裏,陳海燕想起業務部的康副課長,曾經背著資料到工廠去給船務小姐上課,就覺得康副課長不愧為後麵幾年大家封的“教導主任”一職。
潘英已經在公司裏麵做了一年的進口操作了,熟悉進口的方方麵麵,陳海燕跟著她學習,覺得受益匪淺,一周的時間,就在陳海燕的細心學習中很快過去。以前,陳海燕總以為進口很麻煩,也一直沒有接觸過進口貨物的操作事情,而現在,真正地學習後,才發現,原來,這也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潘英做事很熟練,陳海燕接觸過幾單進口貨,弄明白了應該怎麼樣操作後,就繼續幫著傅琪和王芳做資料,下班後照樣教王芳電腦,這樣的日子,簡簡單單,很快就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