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誰能萬裏一身行(1 / 2)

昨天,攝影家鄭雲峰跑到天津來,見麵二話沒說,就把一本又厚又沉的畫 冊像一塊大石板壓到我懷裏。封麵赫然印著沈鵬先生題寫的三個蒼勁的字:“ 三江源”。

夏天裏,我在天津大學北洋美術館為鄭雲峰先生舉辦“擁抱母親河”攝影 展時,他說馬上就要出版這部凝聚他二十多年心血的大書,跟著又說他還要跑 一趟黃河的中下遊,把黃河拍完整了。幹事的人總是不滿足自己幹過的事,總 是叫你的目光盯在他正在全神貫注的明天的事情上。

在他的攝影展上,鄭雲峰感動了天津大學年輕的學子們。誰肯一個人拿出 全部家財買一條船,抱著一台相機在長江裏漂流整整二十年,並爬遍長江兩岸 大大小小所有的山,拍攝下這偉大的自然和人文生命每一個動人的細節?不單其 艱辛匪夷所思,最難熬的是獨自一人終歲行走在山川之間的孤寂。他為了什麼 ——為了在長江截流蓄水前留下這條養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真正的容顏,為 了給李白杜甫等曆代詩人曾經謳歌過的這條大江留下一份完整的視覺“備忘錄 ”。多瘋狂的想法。但鄭雲峰實實在在地完成了。他以幾十萬張照片挽留住長 江亙古以來的生命形象。為此,我在他的攝影展開幕式講道:“這原本不是個 人的事,卻叫他一個人默默卻心甘情願地承擔了。我們天天叫嚷著要張揚自我 ,那麼誰來張揚我們的山河、我們文化的民族?”

提起鄭雲峰,自然還會聯想到最早發現“老房子”之美的李玉祥。他也是 一位攝影家,是三聯書店的特聘編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他推出一大套攝影 圖書《老房子》時,全國正在進行翻天覆地的“舊城改造”。李玉祥卻執拗地 叫人們向那些正在被掃蕩的城市遺產投去依戀的目光。二十一世紀初鳳凰電視 台要拍一部電視片“追尋遠去的家園”,計劃從南到北穿過數百個各個地域最 具經典意義的古村落。鳳凰電視台想請我做“向導”,可是我當時正忙著啟動 多項民間文化遺產的普查,便推薦李玉祥。我說:“跑過中國古村落最多的人 是李玉祥。”

記得那陣子我的手機上常常出現一些陌生地區的電話號碼,都是李玉祥在 給電視劇組做向導時一路打來的。這些古村落都曾令李玉祥如醉如癡,這一次 卻不斷聽到他在話筒的驚呼:“怎麼那個村子沒了,十年前明明一個特棒的古 村落在這裏呀!”“怎麼變成這樣,全毀得七零八落啦!”聽得出他的惋惜、痛 苦、焦急和迷茫。也許為此,多年來李玉祥一直爭分奪秒地在和這些難逃厄運 、轉瞬即逝的古村落爭搶時間。他要把這些經過千百年創造的曆史遺容留在他 相機的暗盒裏。他是一介書生。他最多隻能做到這樣。然而他把攝影的記錄價 值發揮到極致。這些價值在被野蠻而狂躁的城市改造見證著。許多照片已成為 一些城市與鄉鎮曆史個性的最直觀的見證。李玉祥至今沒有停止他的自我使命 ,依然端著沉重的相機,在天南海北的村落間踽踽獨行。古來的文人崇尚“甘 守寂寞”和“不求聞達”,並視為至高的境界;然而在市場經濟兼媒體霸權的 時代,寂寞似與貧困相伴,聞達則與發達共榮,有幾人還肯埋頭於被鬧市遠遠 撇在一邊冰冷的角落裏?不都拚命在市場中爭奇鬥豔、興風作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