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飛上天空的人
18世紀初,人們根據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的原理,便以熱空氣作為浮升氣體來製作氣球升空。1709年8月8日,在葡萄牙國王的王宮裏,一位基督教牧師古斯芒曾進行過一次熱氣球的表演。1731年,俄國人克爾庫諾也製造過一個布質熱氣球,浮升到了一株樺樹頂的高度。又經過幾十年的試驗,到1783年,熱氣球終於載人飛上了天空。
製造這一載人熱氣球的是法國的蒙特哥菲爾兄弟。1783年6月5日,他們的熱氣球第一次升空,上升高度約1800米,10分鍾後降落,飄移了約2000米的距離。法國學術協會曾邀請他們到巴黎去表演。此後又經過多次研究和改進,到1783年9月19日,兄弟倆決心表演載“乘客”的飛行。這一天,觀眾有10萬多人,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和瑪麗皇後也親臨禦覽。這隻熱氣球直徑約12米,是用輕質紗和紙做成的。氣球下麵吊掛的籠子裏載著一隻羊、一隻鴨和一隻公雞。這隻熱氣球飛到500米的空中,8分鍾後在3千米以外降落。3個“乘客”落地後神氣昂然,看來毫無損傷。於是,兄弟2人興高采烈地宣布,下一次試驗所載的乘客,將是活生生的人。
路易十六為表彰兩兄弟的功績,特授予他們聖米歇爾勳章。國王考慮這種試驗危險性太大,想讓已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來充當乘客,並聲稱,有願意乘坐氣球試驗者,成功後即恢複他們的自由。當肘,一位勇敢的法國青年羅齊爾挺身而向國王報告,不能把人類第一次升空的榮譽給一名罪犯,我本人願充當乘客,即使死去也在所不惜。這位青年在巴黎也有點名氣,他有一項當時認為是驚人的雜技表演,就是他先吸一口氧氣,含在口中,然後趁吐出之際,用一支雪茄把它點燃。羅齊爾又找到他的一位朋友阿蘭德斯兩人決心同去冒險。國王鑒於兩位青年的熱情,終於同意他們兩人乘熱氣球升空者。
這個人類曆史上第一次載人的氣球,上下長約24米,球體中間最寬處直徑約15米,呈捕圓形。氣球下方懸金屬火盆,環繞火盆的則是用柳條編的載乘客的吊籃,乘客坐在吊籃裏,能不斷向盆中添加燃料。
1783年11月21日,人類第一次載人氣球升空,這一驚人之舉轟動了當時的巴黎,一時十室九空,途為之塞,人們擁向邦龍試驗場。隻見一黃藍二色的巨大氣球,懸掛於兩桅之間,下麵正燃著熊觸烈火。下午1時45分,路易十六的攻城大炮一聲巨響,立在氣球下的蒙哥菲爾兄弟揮舞大刀砍斷纜索,氣球向空中親去。
根據記載,這一氣球在空中飛行了25分鍾,飛行高度約900米,最後在巴黎近郊一塊麥地裏安全降落。兩人從塌縮的球囊下爬出,毫無損傷,兩人彼此握手,互相道賀終於又活著回來了。
羅齊爾和阿蘭德斯成了世界上第一次飛上天空的人。
自此以後,載人氣球飛行便在巴黎和其他歐洲大城市中盛行起來。但阿蘭德斯對此興趣大減。從此再不參加此項試驗。羅齊爾卻樂此不疲,置未婚妻的苦苦哀求於不顧,繼續進行飛瓶驗,他甚致下雄心壯誌要橫越英吉利海峽。
不幸的是,1785年6月15日,羅齊爾在試用熱氣和氫氣共同浮升氣球時,氣球起火墜毀,結果羅齊爾獲得了航空史上的另一個第第一個死於航空器事故的人。
中國第一個飛行家馮如
1909年9月21日,中國旅美華僑馮如,在美國奧克蘭派得蒙特山附近的平坦空地上,駕駛一架有動力的飛機試飛成功,取得了飛行高度4.57米、飛行距離成績。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觀察者報》曾以《東方的萊特在飛翔》為題,報道了“天才的中國人馮如自己製造飛機,並裝上自製的發動機進行輯飛”的經過,並做出了“在航空領域中,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後麵”的高度評價。馮如研製飛機和駕駛飛機於一身,因而我國的航空史學界稱他為中國第一個飛行家。
馮如1883年12月15日生於廣東省恩平縣。12歲時去美國當童工,夜間學習英文,後在一家工廠當工人。白天他在工從事繁重的勞動,夜間努力攻讀有關機械學方麵的書籍0過幾年的潛心研究,他在機器製造方麵,已積累了不少知識和經驗。1906年,馮如在舊金山與當地華僑和親友集資創辦飛機製造公司。1907年,在馮如主持下,廣東機器製造廠在奧克蘭成立,開創了中國人前所未有的事業研製飛機,經過兩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在1909年9月製成一架可以載人的動力飛機。盡管這架飛機在第一次試飛時墜毀,但這並沒有使馮如灰心,反而促使他繼續探索改進之法,經曆了6次失敗後,終於在第7次製成了一架性能良好的雙翼機,並於1911年1~2月間,在奧克蘭多次作飛行表演。表演中,創造了時速為105千米的新記錄,並在100米高度上飛行了35千舉。孫中山先生當時也在美國,在參觀了馮如的飛行表演後,在馮如的飛機旁對著馮如和廣大僑胞發表談話時,第就是:“我們中國有傑出的人材”,對馮如的飛行成就大加費許,並鼓勵他回國為祖國同胞服務。
1911年3月,馮如回到祖國。不久,辛亥革命爆發,馮如投身革命,參加廣東革命軍,被任命為陸軍飛機隊隊長。這支飛機隊雖因籌備不及,未能參加北上作戰,但卻增強了革命軍的聲勢。
1912年8月25日上午,馮如在廣州燕塘大操場作飛行表演時,因飛機墜地失事而受重傷,經醫院搶救無效而不幸犧牲。
馮如犧牲後,廣東軍政府陸軍司下令表彰其首創中國航空事業的功績,說“馮如以聰慧之姿,習飛行之術,極—幾,不期初次試驗,當從優撫恤。”並經臨時大總統批準,按少將級軍官陣亡例。
馮如死時年僅29歲,葬於廣州黃花崗72烈士墓陵園內,碑文正麵鐫字為:中國細飛行大家馮君如之墓。
第一位儀表飛行員——杜立德
1928年前,全世界的飛行員們,都是憑著自己的一雙肉眼,從空中歪頭扭脖,目視地麵,完全依靠道路山川等地標來判斷飛機的位置和狀態。一位美國陸軍航空兵中尉飛行員,卻另辟溪徑,尋求在不良天氣條件下看不見地麵時的飛行方法,這就是日後所稱的儀表飛行(俗稱盲目飛行)的方法。這個中尉飛行員就是後來於1942年4月18日,為扭轉盟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劣勢,第一次領隊轟炸日本東京的大名鼎鼎的詹姆斯杜立德中校。
杜立德於1917年開始學習飛行,在以後的10年中,他不僅掌握了卓越的飛行技術,還獲得了馬薩諸塞理工學院航空工程博士學位。由於其卓越表現和資曆,1928年8月,杜立德擔任了飛行試驗中心主任。這個中心由美國蓋根亨航空基金會提供資助,設在紐約長島的密契根機場。其中一項計劃,是—飛機如何在霧中飛行,杜立德便是研究課題的主角。
杜立德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購進一架結實可靠的軍用教練機。當時一般飛機上隻有磁羅盤和轉彎傾斜儀,都不能作儀表飛行。因為儀表飛行是在看不見天地線和地標的情況下,完全依賴儀表來判斷飛機的狀態和位置。經過反複―,他決定在飛機上安裝一個航空地平儀和一個陀螺方位儀。航空地平儀用以看出飛機相對於地平線的傾斜角和俯仰角,陀螺方位儀則可測出飛機的偏航角。這兩種儀表經美國斯皮雷陀螺儀器公司一年多的研究,終於成功地安裝在飛機上。
另一個問題就是高度表。當年的氣壓高度表,隻能指示高度的近似值,一般都有30~60米的高度誤差,空中飛行尚可,用於著陸則根本不行。杜立德又多處訪問,終於找到一個名年輕人,他發明了一種極為靈敏的高度表,可以精確地測出距地麵2~3米的真實高度。杜立德親自試飛後,認為這種高度表性能確實好,便大加推薦。此後,柯氏高度名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