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訪談1
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於康教授訪談錄
2013年8月21—22日,在中國福州福建師範大學舉辦了“第五屆漢日對比語言學研討會”,在此期間,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盛文忠副教授對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於康教授做了一次詳細的學術訪談。以下的訪談實錄中,“問”為盛文忠副教授,“答”為於康教授。
一、關於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
問:於老師在日語語言學以及漢日語言對比研究方麵均有很深的造詣,先後出版了多部專著,並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能否請您談一下日本的漢日對比研究方麵的具體情況以及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您對該領域有何展望和期許?
答:您過獎了,實在不敢當。我覺得我自己現在仍舊是一個初學者,仍在不斷地上下求索,所以不敢妄然對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進行評價。隻不過求索的時間長了,總會積累一些心得,如果允許將這些心得拿出來曬曬太陽,與大一起探討探討,這倒是我願意做的。因為,這樣不僅可以促使自己對問題的思考不斷深化,還可以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采訪人提出了3個問題,第1個是介紹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現狀,第2個是介紹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熱點,第3個是談談對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展望和期許。這3個作業的分量都不輕,需要涉及很多具體的人物和具體的事例。涉及具體的人物和具體的事例時,凡是被涉及到的,都會以為是一種公共性的評價,所以對介紹人的措辭會極為注意和在意。而介紹人也不願意為了怕得罪人而被措辭所累。也就是說,介紹人不願意在選擇最為安全的措辭中,失去自己的個性和理智。所以,我隻能根據我自己的判斷,來斷定他人的研究了。不當之處,請多多包涵。
先談第1個問題“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現狀”。
漢日語言對比研究是國內的叫法,在日本叫做日漢語言對比研究。兩者的研究內容基本相同,或同時觀察日漢兩種語言,或以漢語為主來觀察日語,或以日語為主來觀察漢語。由於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偏誤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都與語言對比研究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現在的語言對比研究中有的時候也包括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偏誤研究和語言教學研究。下麵我們在使用這個術語時,將其作為一個上位的概念使用,其中包括與語言研究相關的所有下位領域。
在觀察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現狀時必須要有一個立足點,即從哪個角度去衡量和評價。這個立足點我覺得應該是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目的。
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目的主要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從類型語言學角度出發,去尋找語言中應該普遍存在的基本模式,以貢獻於語言學研究。一個是尋找語言習得的機製,以貢獻於語言教學。前者是為了探索語言黑匣子中的內容,後者是為了探索語言習得的最佳方法。
因此,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凡是從事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人都應該有一個十分清晰的研究目的,這樣才能保證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結論的有效性。而那些不能與上述研究目的掛鉤的,僅僅隻是為了描述漢日表達上異同的文章,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義。語言體係不同,其表達的形式和意義自然也會不一樣,同一個語言體係的內部也會存在這種現象。就好比描寫日本的皇冠車與德國的奔馳車不同一樣,描寫兩者的異同並非是為了描寫而描寫,而是出自某個研究目的,為了闡明某個問題,而且這個研究目的和需要闡明的問題必須與最終研究目的有關。因此,我在下麵的介紹中,基本上以上述兩個目的為依據,並將其作為評價的標準。
在日本從事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人依其母語可以分為3大類:①以日語為母語的人,②以漢語為母語的人,③以日語和漢語以外的語言為母語的人。
若以職業為標準,可以分為3大類:①漢語語言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大學教師(包括兼課教師),②日語語言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大學教師(包括兼課教師),③研究方向與漢日語言研究無關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大學教師(包括兼課教師)。
上述3類研究者根據在語言研究領域的建樹情況可以分為3大類:①在漢語語言研究和日語語言研究方麵都有成果者,②在漢語語言研究和日語語言研究中的某一個研究領域裏有成果者,③在漢語語言研究和日語語言研究領域裏都沒有成果者。這裏所說的成果指的是是否在各個研究領域的學會一級刊物或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過研究論文,或者出過專著。
說到這裏,好像有點唯身份論的味道,似乎不是科班出身,就不能搞對比研究了。其實不然。在日本也有從未單獨研究過日語語法或漢語語法,但在漢日語言對比研究領域卻有一定建樹的研究者。不過,話又要說回來,這畢竟還是少數。這裏少數指的不是文章的數量,而是得到認可的人數。實際上,漢日語言對比研究要比單獨的漢語語言研究或日語語言研究的難度大得多。從事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人首先需要精通漢語和日語,其次需要具有語言學研究的功底並十分熟悉兩種語言的語法、語義體係以及表達功能體係。要證明自己具備上述研究基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這兩個研究領域中或其中的一個研究領域中具有獨創性的建樹。試想一個平常隻會做中餐或日餐家常菜,從來沒有被中餐廚師或日餐廚師評價過的人,你是否敢請他去擔任在賓館召開的中日大餐宴席的主廚呢?
日本研究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人很多,文章也很多。最顯著的特點是漢語為母語者占絕大多數。特別是到了碩士這一層,很多人都會首選漢日語言對比研究。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與其他語言的研究相比,整體水平最為參差不齊,魚龍混雜。既有獨創性和經典性的研究,也有無視他人研究,沒有根據,隻談感想,沒有任何新意的文章。這就使得研究漢語或研究日語或研究(理論)語言學的研究者對漢日語言對比研究這個領域的研究多持懷疑的目光,大大降低和掩蓋了日本漢日對比研究的真正水準。因此,從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整體水平來說,現在仍舊還處於一個摸索階段,大部分文章或著作就事論事,缺乏與語言比對研究最終目的掛鉤的明確的研究目的。
漢日語言對比研究中,有3個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一個是語音和音韻的研究,一個是語法和語義的研究,還有一個是語用的研究。
漢語的語音和音韻研究曆來是日本漢語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但是,與語音和音韻相關的漢日對比研究卻很少有人問津。也許是因為這個領域的對比研究需要精通漢日兩種語言的語音學和音韻學,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的緣故。在語言研究中,語音學和音韻學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具有很長的研究曆史和成果積累。而且,與其他研究領域相比,語音學和音韻學有據可循,很少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是十分容易出成果的研究領域。現在有很多尖端的儀器和軟件可供研究語音和音韻使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速度和質量。神戶大學的朱春躍教授長期從事語音方麵的研究,在這個方麵有很多建樹,『中國語?日本語音聲の実験的研究』(くろしお出版,2010)是其研究的結晶,代表了目前漢日語音對比的最新成果,有理論有實踐。
與語音和音韻研究相比,語法和語義的對比研究應該算作熱門話題了。大多數的論文和專著都集中在這個研究領域。這個領域的研究還包括詞彙研究、句法和句式等方麵的研究。
詞彙研究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麵。一個是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對比研究,一個是構詞法的對比研究。詞彙對比研究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尋找構詞的規則,以貢獻於語言研究,一個是弄清表義功能上的異同,以貢獻於語言習得。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對比研究大都集中在後者,雖然也出了一些值得一讀的文章,但是也有不少文章隻是依據辭典的解釋來詮釋區別,結果往往得出的結論與語言事實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圍繞一個清晰的研究目的,在語言不斷發展和進化的過程去正確和得體地區別同義詞和近義詞的表義功能是從事這類研究的人需要注意的問題。構詞法的研究中,最大的課題是構詞規則的對比研究,不知道是不感興趣,還是出自其他的原因,這方麵的對比研究成果不多,還有待於進一步去開拓和發展。另外,在詞彙研究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這就是漢日詞彙交流研究和新詞的對比研究。關西大學沈國威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十分令人矚目。
語法和語義的對比研究方麵,成就顯著。得到漢語語言研究者和日語語言研究者廣泛引用和評價的主要有兩類學者。一類是漢語語言研究方麵卓有建樹的學者,一類是日語語言或語言學研究方麵卓有建樹的學者。
語法和語義的對比研究方麵的話題主要集中在下麵這些課題上。動詞和複合動詞的對比研究、形容詞的對比研究、名詞的對比研究、數量詞和數量表達的對比研究、接續詞和接續表達的對比研究、疑問詞和疑問句的對比研究、事件結構的對比研究、被動句和被動表達的對比研究、致使句和致使表達的對比研究、否定句和否定表達的對比研究、祈使句和祈使表達的對比研究、空間表達的對比研究、時間表達的對比研究、副詞和副詞性修飾成分的對比研究、名詞性修飾成分的對比研究、條件句和條件表達的對比研究、結果句和結果表達的對比研究、可能表達的對比研究、語氣表達的對比研究、擬聲和擬態的對比研究等。
研究的方法既有以究明語言事實為主的描寫法,也有以抽取或證明一般性規則為主的演繹法。有闡述共現關係和共現規則為主的,也有闡述語義指向為主的。有從語法句法角度研究的,也有從語義角度研究的,還有從理論語言學角度和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的。
在漢日語言對比研究卓有建樹的日本學者中,最受人矚目的是大河內康憲教授、望月八十吉教授、中川正之教授、杉村博文教授、木村英樹教授、荒川清秀教授、井上優教授、定延利之教授、田窪行則教授、森山卓郎教授、下地早智子副教授等學者的研究。特別是杉村博文教授和木村英樹教授一係列的對比研究不僅在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界,而且在中國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界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說在進行漢日語言對比研究時,這些學者寫的論著已經成為必讀文獻。
僑居日本的中國學者中,楊凱栄教授的致使句的漢日對比研究為裏程碑性的研究,敲開了僑居日本的中國學者進行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大門。張麟聲教授、王亜新教授、張勤教授、王學群教授、彭飛教授、楊華副教授、史彤嵐副教授以及時常旅居日本的張威教授、彭廣陸教授、林璋教授、王軼群副教授和姚豔玲副教授等人的研究與日本學者的研究相互襯托,推動並發展了日本的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特別是張麟聲教授,在國內應該是最早專門研究漢日語言對比的學者了,他後來著手研究漢日語言偏誤問題,並開辟了從漢日語言對比角度分析語言習得偏誤的途徑,將語言對比研究和偏誤研究聯係到了一起。
由於受篇幅的限製,第1個問題隻能談到這裏。下麵談第2個問題“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熱點”。實際上這個問題與第3個問題“對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展望和期許”具有因果關係,所以,下麵我將這兩個問題合並在一起談。
我不知道讀者考慮過沒有,漢日語言對比研究需要熱點嗎?如果語言研究需要熱點的話,這就是說,漢日語言對比研究中既有值得大家集中精力去研究的課題,也有不值得花工夫去研究的課題。這就與語言對比研究的目的相違背了。如果說熱點指的是大家都集中關注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話題的話,從人的思維過程來看,研究熱點的確是存在的。
上麵談到,漢日語言對比研究至少有兩大目的。一個是從類型語言學角度出發,去尋找語言所普遍存在的基本模式,以貢獻於語言學的研究。一個是尋找語言習得的機製,以貢獻於語言教學。因此,如果說漢日語言對比研究需要熱點的話,那麼,這兩個研究目的才應該是真正的研究熱點。但是,進行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人未必都很清楚這兩個目的,所以才會出現語音冷語法熱、句法冷語法熱、構詞規則冷近義詞熱、名詞形容詞冷動詞熱、主動句冷時體被動致使熱這種不正常的現象。
日本的日中對照言語學會是以研究漢日語言對比為主的學會。該學會從2002年起出了一些專輯,比如『日本語と中國語のアスペクト』(2002)、『中國語の補語』(2006)、『日本語と中國語の可能表現』(2008)、『日本語と中國語のヴォイス』(2012)。可是,正如書名一樣,這套專輯並非是以研究漢日語言對比為主的。所收的論文,有的是專門研究漢語的,有的是專門研究日語的,也有研究漢日語言對比的。如果隻是一個論文集,那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如果是以研究語言對比為主的話,總覺得有些跑題。因為無論是漢語語言研究者還是日語語言研究者或是從事漢語和日語教學的人原先期待的是在保持一個比較完整的體係或研究目的的條件下,從類型語言學角度出發,係統地來闡明上述這些課題,以利於漢語研究、日語研究、語言學研究和漢日語言教學的不斷深化。由於這套專輯應該做的沒有去做,等於是給其他的研究者留下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課題。也就是說,如果要“展望漢日語言對比研究的未來”的話,上麵這些出了專輯的研究課題都是需要進行係統的對比研究的,都是需要將這些對比研究體係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