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都會怎麼談]
如同春節期間的央視繞不開春晚,寒暑假期間的衛視繞不開《還珠格格》與《新白娘子傳奇》,所有的時尚媒體,在每年的3月和9月,都繞不開時裝周。
時裝周是中國時尚從業人員的春運。每年一到春秋開季,各種編輯、買手、明星、達人……便仿若聽到使命召喚一般紛紛傾巢而出,以不計代價的方式扛著大包小包去到巴黎、紐約這樣的城市。亦正如春運,若問起春運列車上隨便一個躺在座位底下的無票乘客“春運的意義”,他們一定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回家過年!若問起時裝周期間隨便一個盛裝出現在巴黎街頭的同行同胞“時裝周的意義”,他們也一定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看秀!
唯一與春運不同的是:“回家過年”對於返鄉民工的真正意義是同心同德地實現團圓,“看秀”對於時尚從業者的真正意義卻懷著千差萬別的鬼胎。
在每個雜誌編輯的內心深處,時裝周是雜誌硬實力及個人軟實力的綜合較量。誰坐了頭等艙、誰住在麗茲、誰去了品牌私人晚宴、誰坐在第一排……全是短兵相接的比拚。通過對比這些一目了然的形式,雜誌編輯們才能更直觀深刻地體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職業榮譽感;對於明星和他們的經紀人而言,時裝周是一個為期七天的海外成人教育資格培訓。參加過時裝周,明星們仿佛便能獲得一張“獲準洽談海外品牌代言”的職業資格證書,從此持證上崗掙外彙;在時尚達人看來,時裝周是一年一度的時尚高考,媒體曝光度及網絡關注度則是分數,結果隻有兩個:要麼考前準備不足考場文不對題於是隻能回鄉繼續務工同時複讀準備來年再戰,要麼靈感爆棚考場得意時裝周關注度總分直逼一線明星從此躍過龍門告別苦逼學徒生涯成為時尚圈座上賓;至於尾隨明星而來的娛樂記者、或者深信自己才是時尚媒體未來的網站編輯,時裝周不過是一次不用自己花錢的時尚之都團隊七日遊。
盡管真實目的不盡相同,我們卻總能在年複一年的時裝周前後看到麵目相似、千篇一律的時裝周報道。每一條新聞、每一個專題、每一種路數年複一年重複程度之高,幾乎可以媲美每年春節前夕都會出現在地方報紙頭版上的“民工數錢”新聞照——角度不同工地不同笑容不同內容卻是相同的《領了血汗錢,回家過大年》。在所有的時裝周報道中,尤其又以20個在各類版麵上用爛了的單詞最為關鍵,每年當你在某一本雜誌、某一個網站、某一條微博中隨機讀到了這20個爛版詞中的任意6個以上,你就可以確信:時裝周又來了!
街拍
一台等同於《我要上春晚》的真人秀節目。各種時尚草根和小明星通過在時裝周期間沿街展示奇裝異服與刻意的標新立異爭取各類時尚媒體及網絡觀眾的點擊投票,從而贏得來年以主演身份登上時裝周各台春晚般大秀的機會。該真人秀的口號與《我要上春晚》的口號不謀而合——“我要當ICON,你看行不行!”。由於近年來時尚春晚收視的持續火爆,參與到“時裝周街拍”選拔的參賽人數亦逐年劇增,競爭十分激烈,每年從各地趕來的參賽選手紛紛在“如何更奇葩”上下足了苦功。當然,通過“時裝周街拍”一戰成名登上時尚春晚舞台的頂尖選手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們在登上時尚春晚後,獲得了海量的走穴機會。
場外
時裝周期間,用來特指“時裝周街拍”的演出舞台。場,是指秀場。“場外”即是秀場外的大街、馬路。由於“場外”實際上屬於公共場所,所以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去到時裝周的“場外”。近年來,“場外”成為各類時尚媒體報道時裝周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則因為場外的奇人異士遠遠多於場內坐定觀眾,開放的公共街道百無禁忌想來便來,海量的場外街拍圖片填充了許多媒體那空洞的時裝周專題報道——即使是恰好路過秀場附近的夕陽紅歐洲七國14天雙飛旅行團在秀場外拍照留影嚴格意義上也能稱為“場外街拍”;二則,一些熱衷報道“場外”時裝周的時尚媒體,真正原因其實是沒有獲得品牌邀請進不去秀場,於是隻好在“場外”抓拍那些隨時可能進入秀場內的大牌以及自發自覺走到他們麵前搔首弄姿以期被街拍的盛裝時尚草根。
後台
與“場外”形成對比的另一時裝周舞台。也是區分時尚媒體是否獲得品牌讚助的重要標誌。一家時尚媒體的時裝周報道專題中若出現了某品牌秀場的後台一手圖文視頻報道,說明了該媒體獲得了此品牌的廣告投放或者正在爭取投放。在內容呈現上,“後台花絮”明顯要比“場外街拍”無趣——沒有哪一場秀的後台不是由穿著內衣或睡袍、頭上裹著卷發棒、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嘮嗑的模特組成。若哪家媒體膽敢放送名模躲在後台酗酒嗑藥、設計師和品牌老板在後台吵得不可開交、時尚名流在後台勾搭新晉嫩模……諸如此類的有料“花絮”,來年該媒體就等著守在場外專注街拍吧。
達人
一種選拔體製內的專屬稱號,類似於舊時科舉考試中的舉人。凡是在時裝周場外街拍選拔中脫穎而出,獲得權威時尚媒體報道、社交網絡廣泛轉載、全球網友積極評論的個人,皆可視為“中舉”。其中依據轟動率、曝光率、持久率三項考察綜合排名後的前三甲可分別獲封“教主”、“紅人”及“達人”稱號。“教主”及“紅人”皆可獲得受邀進入時尚大殿參加由品牌大帝親自殿試的機會,佼佼者從此金榜代言加身、榮華富貴享之不盡;“達人”可獲得些許名氣作為自我經營的第一桶金,以及積累經驗爭取早日晉封“紅人”、“教主”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