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奧運到底多實用?(1 / 3)

如果硬要為我國人民對奧運會的癡迷狂熱找一個像樣的理由,我想隻能是——大國意識。

想想2008年北京的夏天,走在街頭,各環路立交橋下麵每晚都有踏著“家裏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的鼓點兒喜氣洋洋扭奧運秧歌的中老年婦女;逛進公園,隔三岔五就有扮成群眾票友的專業京劇演員潛伏在涼亭裏以西皮快板賣力開唱“無限風光看鳥巢,奧運健兒蓄勢待發”;各種名目的迎奧運晚會,必然少不了穿著皮胸罩皮褲衩操著民族樂器歇斯底裏甩頭發的新民樂女子;打開電視,以“大宅門”、“紅燈籠”、“中國結”、“包餃子”、“民族大聯歡”為隱喻的各種公益或商業廣告不間斷滾動播出……種種大著筆墨與不遺餘力,全是為了向世界證明: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夢想!

時隔四年,奧運主場換到了倫敦,但,你以為我國人民在2012年的夏天就會消停麼?

隨便舉個例:2012年6月,中國隊征戰倫敦奧運會的運動員隊服正式發布。一天之內便成為微博最熱門話題。中國時尚產業的從業者們首先按捺不住,第一時間跳出來轉發批判此隊服設計與配色之粗鄙,同時找來其他國家知名設計師為本國運動員操刀設計的隊服加以橫向對比。接下來一星期,關於各國運動員隊服時尚感的討論專題,占據了全國幾乎所有地方報紙的時尚版或副刊;這還沒完,當時尚從業者們對中國隊隊服有點意興闌珊之後,微博公知們卻對這個話題開始第二輪翻炒,焦點集中在了“運動員隊服的扣子是24K金的”這一細節上。公知們對金扣子眾口一詞地質問迅速引起了全國屌絲的憤怒,他們人雲亦雲地大聲疾呼“我們納稅人的錢原來是這麼花掉的!”(其實他們中有很多是尚不能構成納稅主體的未成年人在校學生……)由一粒金扣子引發的情緒在網絡上持續不到三天,一條“劉翔再創佳績重回個人巔峰”的新聞立即令微博公知及屌絲轉移了視線調轉了口徑,“為奧運健兒加油”取代“金扣子”成為他們微博接下來幾天的主旋律;這也還沒完!當所有人似乎都默默接受了中國運動員隊服的時候,一群廣告精英又在微博上開始給所有人上“奧運營銷課”,案例正是——通過讚助奧運中國隊隊服,恒源祥獲得了什麼。

一件隊服尚能成為整個中國各行各業人士狂歡一個月的社會熱點,當倫敦奧運本尊駕到時,你還擔心看不到同一個中國又上演同一個夢想麼?

在我們當下的生活裏,奧運是唯一一個沒有南北差異、沒有兩極對抗、沒有黑灰混沌、沒有準入限製的全民事件。更神奇的是,它讓每一個人都能從自己的公民身份裏,嚐到“贏”的滋味。

這是一場沒有輸的盛宴。不過,每個人也有每個人贏的方式。親,看完奧運,請你仔細想想,你贏了什麼?

一個公關的奧運經濟

對於奧運,她一直又盼又怕。

她是一家國外大眾運動休閑品牌在中國的公關經理,每逢奧運,便是她悲喜交加的時刻:喜的是,在奧運年裏,她不必再絞盡腦汁地為客戶撰寫新奇出挑的品牌推廣及活動提案,一切公關動作隻要圍繞奧運二字做文章客戶就願意買單;悲的是,客戶在奧運年裏常常眼高預算低,總是苛責她做一些恐怕隻有奧組委或可口可樂才能辦得到的奧運推廣大活動。

更惱火的是,她所服務的這家運動品牌,恰恰沒什麼奧運基因。

這牌子在國外,一直不溫不火。起家靠的是做工與實惠,倒也籠絡了一大批專業型消費者。進入中國後,本打算繼續走務實低調的圈子口碑路線,可一路走低的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卻不斷抽著品牌經營者的耳光。經過細致調研,洋人們終於搞懂了:在這裏,本地顧客壓根兒不追求品質,隻講究牌子。牌子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

於是,該品牌雇傭了本土公關公司——正是她供職的這家,為其在本土市場做品牌推廣。剛開始,她建議品牌打開知名度的最快方法莫過於冠名體育賽事及讚助知名運動員。等她興衝衝地聯係了一圈所有能和該品牌扯上關係的體育賽事後,愕然發現,現如今,哪怕隻是一個省級賽事或全國青少年賽事,也有一大票捏著現金且野心勃勃的民營運動服飾企業等著投標冠名。以品牌批給她的那點預算,連條鳴謝字幕都輪不上。

大道沒法走,野路倒也有。她思來想去,決定牢牢抱住奧運的大腿。一則什麼產品都能綁上奧運,別說她是正兒八經的運動係品牌,就連時裝品牌,讓女模特穿著高跟鞋挎著小皮包找個運動場地擺擺樣子跑步擊劍再拍套大片,它們也能說自己有奧運精神;二則奧運是媒體長期歌頌的主旋律,品牌若把自己打造成主旋律不可或缺的和弦,媒體能不願意唱麼?

她的第一步,便是撰寫一個完整的奧運品牌故事。原本她以為在國外屹立了這麼多年的運動休閑品牌,即使始終沒有成為過奧運合作夥伴,但和奧運相關的資料圖片總是有的。結果,這個,真沒有!品牌之前並不看重奧運,它一直在精進設計改良工藝維護會員,甚少花心思做熱點營銷。她幻想中那些充斥著品牌形象的奧運泛黃老照片,運動員談論對該品牌感受的大段采訪資料隻屬於阿迪達斯和耐克。好在,現狀並未難倒她,她換了思路開始上網扒圖,努力搜尋那些參加過奧運會的運動員在賽場或在私下穿著該品牌產品的圖片。最終,她翻出來3、40張既有名人又有品牌的新聞照。然後,她果真攢出來一篇名為《情係奧運,相伴有我》的品牌故事。在這篇公關稿裏,她小心翼翼地使用著“奧運選手最親密品牌”、“奧運賽場必然有我”、“多年來攜手世界各國運動員一起征戰奧運”等等模棱兩可的非官方擦邊用語,又結合了她從網上扒下來的運動員與品牌照,通篇看下來,真會令人感覺該品牌大約100年前就是奧運指定品牌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