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說:“我聽說,做臣子的,君王有憂愁,臣子就應當為君王排憂解難;君王受到淩辱,臣子就應當拚死維護君王的尊嚴。從前國君在會稽受辱於吳王,臣之所以沒有去死,就是為了要報亡國之仇。現在已經大功告成,我請求接受應得的懲罰。”
越王說:“如果有人不能諒解你的過失,不宣揚你的功德,就叫他在越國沒有好下場。你如果聽我的勸告,我就同你一起治理國家。你倘若不聽勸告,不僅你自己身死,連妻子兒女也要被殺。”
範蠡說:“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國君按法度行事,我按自己的意誌行事。”
於是範蠡乘了一葉輕舟,浮遊於五湖四海,沒有人知道他到哪裏去了。
範蠡是明智之臣,他曾經對文種說:“越王為人,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你今天不走,禍害必不可免!”文種不聽,最後被越王所殺害。
範蠡能忍權利之欲,受一時之委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戶部尚書杜會在揚州,曾經召集他的幕僚們說:“我退職之後,必定買一輛四匹馬拉的小車,吃飽後坐上車,穿士人的粗布衣服,到街上看藝人玩的木偶戲,我就已經滿足了。”又說:“郭子儀位高權重的時候,常常憂慮災禍臨頭,這是大臣最危險的時候。”
杜尚書的深意,其實並不在看戲,而是自保。
又據記載,宋朝的著名將領韓世忠,曾經議論要買田地。皇上知道後,下詔將官田賜予他,詔中說:“卿遇敵必克,打了勝仗不擾百姓。聽卿買田為子孫打算,現在拿這官田賞賜給您,以表彰您的忠心。”
當時,朝廷懷疑並懼怕他專橫欺人,聽說他買田,非常高興,認為他耽於錢物,無異心,故特別賞賜他。韓世忠買田,與上麵的杜尚書看戲的用意如出一轍,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韓世忠與嶽飛同為南宋名將,嶽飛被害身亡,韓世忠卻善始善終,其原因在於韓世忠善於明哲保身,自汙其身,先委屈自己,而終究保全了自己。
且說漢高祖劉邦聽說韓信被除掉以後,派使者拜蕭何為相國,增加封地5000戶,派了500多名士兵由一名都尉帶領,作為相圍的衛隊。文武百官都來慶賀,隻有召平一個人來表示哀傷的慰問。
召平,在秦朝的時候被封為東陵侯。秦朝滅亡之後,成為普通老百姓,家裏貧窮,在長安城東種瓜,瓜味很美,人稱“東陵瓜”。
召平對蕭何說:“災禍從現在開始了。皇帝在外領兵打仗,你在後方,並不是國家為戰功而加封予您,並且還派了衛隊,這是為什麼?因為韓信造反,皇帝又轉而懷疑您了。派衛隊可不是愛護您呀!希望您辭謝,不要受封,把家財全部獻出來作為軍資,皇上就會高興的。”
蕭何照召平說的做了,劉邦果然大喜。
蕭何是善於為官之人。劉邦在外作戰,對蕭何疑心很大,蕭何對劉邦最忠誠,跟隨劉邦最早,尚且還要受到懷疑。蕭何因此聽從召平的主意,不爭權勢和小利,才保全了自己不受殺身之禍。
是金子總會發光
凡事退一步想,就會海闊天空。為官也是如此。三國時的蜀國重臣楊儀,因沒有受到重用,便口不擇言,亂發牢騷。結果被小人告發,落得個被貶為庶人的下場,最後羞慚自刎而死,實在是不值得。
當今社會有些人禁不住寂寞,舍不得放棄做官。官位就像賈寶玉脖子上的那塊石頭一樣,是命根子,丟了或者變小了,就像要他們的命。
某局長5年之前就已經58歲了,可是5年後仍填58,這認真勁頭可以從他到組織部多次聲明、說明、證明為例。大家說:“某局長就是不肯邁人60歲”,是諷刺他迷戀官位,不願意退休的心態。有許多人雖然退休了,卻在心理上調整不過來,整天叨咕著別人怎樣忘恩負義,不來看望他。這些都是不甘寂寞的反映。
三國鼎立時期,孔明去世之後,劉禪依照孔明的遺言,任命蔣琬為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楊儀雖然為官多年,還有新功,卻依舊職位不變。
在這種情況下,楊儀心中自然是不快的。他找人發牢騷,訴說對蔣琬的不服氣,並且還提到孔明死後,把全軍的指揮權都托付給他的老譜,說如果當初帶兵投魏,還不至於像現在這麼個小官。這是氣話。町是,這氣話實在是不同尋常,所以說話的對象應該是知己才行。在楊儀最苦悶時,被找來聽他的牢騷的人,無疑應當是楊儀的老友、知交。可是卻不然,此人打了小報告,差點害了楊儀的性命。
楊儀官拜長史,已經不是小的官職了,但因橫向比較,產生了怨氣。他在敵兵壓境,內隱叛患的複雜情況下,被諸葛亮盡托一應大事,表明他的素質、能力和應變之才是超人的;但是諸葛亮又沒有向劉禪推薦他作“任大事者”,又可以得知楊儀這個人有他的局限。就好比一位有實戰經驗的將才,楊儀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下率千軍萬馬從容應付,但卻缺少和平時期上下左右相處之氣量,因此隻能征戰,不能治國。他缺少氣量,實在是崇尚做官的虛榮的原因,崇尚做比人更顯赫大官的虛榮。長史是大官了,卻還有更大的官。他從戰地回來的期望太高了些,一旦實現不了,就產生抵觸,表現了不成熟的一麵。
每個人生活在大幹世界之中,都願意有一番驚天動地的作為,使自己顯身揚名,不甘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