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人選擇改變語氣的時間,以離開工作單位或工作任務時為多,女性通常如前述以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為主,而男性則選擇酒吧、餐廳、同學會等場所。至於所選擇的人物,都是些與自己工作無關的人。
除了以上將某特定對象作為解除自己自卑感和攻擊性的目標,而轉換語氣的情形外,如下情形也有改變語氣的可能。
與生意夥伴談判時,在女秘書或其他部下、同事麵前改變語調。這種情形可能是預先設計的,目的是為獲取同事、部下們的信賴,相信自己是個有實力的人,以利自己日後的發展。
這種舉動,大半都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進行,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假象。不過仍有些人是無意識的不自覺表現,尤其是一些在單位微不足道的人,一旦離開了工作單位,到一些下級機關或公司時,他們便狐假虎威,表現一副頗有成就的樣子。
這類人評價別人,往往並不重視其人的人格與能力,隻重視其地位、職業,甚至學曆。因此具備此種資格的人,往往就喜歡用傲慢的態度說話,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總要在不必要的場所,大量散發名片的原因。
一個在工作單位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而居相稱地位的人,根本無須在眾人麵前改變態度,相反的,他還會表現出謙虛的態度。所以我們應了解,為什麼有的人說話時會一反常態,表現粗魯、無禮。
愛嘮叨的人
人上了年紀,總會嘮嘮叨叨說個不停,令年輕人無法忍受,但這事實上也是一種腦退化所引起的現象,旁人應該體諒。奇怪的是,有的人年紀尚輕,腦子根本不應退化到這般地步,卻也嘮叨得厲害。
這種人缺乏將問題重點完整傳達給對方的能力,說個不停卻找不到話題的重點,而且最糟糕的是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羅嗦,說了事情大概後,又不斷添油加醋,唯恐別人無法了解他的意思。
總之,對方認為不必要羅嗦的,他們卻覺得非傳達不可,這就牽涉到心理問題。
一般而言,有兩種類型的人特別嘮叨。一種是希望利用具體冗長的話,讓對方不產生誤解,所以他們拉拉雜雜說一大堆,結果反而令人抓不著重點。
另一種是喜歡照顧他人的類型,所以才會有嘮嘮叨叨的傾向。這些人擔心聽者無法了解自己的意圖和本意,所以會再補充各種資料。由於性格不一,聽者的反應也有不同。有的人能體諒他的嘮叨,認為這是他對自己親密的表現;有的人則會感到十分厭煩。事實上,嘮叨的人認為除非自己一一關照、叮嚀,否則無法信任聽者的能力。
總之,噦噦嗦嗦的人,除了由於組織能力不好外,也有的是為了表現親密的關係,但不能忽略的是,這種人多半是利用關心對方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滿口附和的人
說話時稍微停頓,是為了稍事休息,但有的人為了討好說話者,便巧妙地利用這段停頓的時間而附和,不斷地說“哦!這樣啊!”“真的嗎?”、“你說得很對”,力圖對對方的意見有所反應。當然我們聽話時,應適當地有所反應,以免讓說話者唱獨角戲。但如果對說話者的內容,老是做同樣的反應,隻會說“沒錯”、“你說得很對”、“可不是嗎”,就未免顯得太虛偽了。
喜歡附和的人,有些因為尚未確立自我的主體性,不具備獨立意見,才會對別人的話都表示讚同。
此外另一種人,則是所謂“是”類型的人。這種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但為了求生存,對與其有利害關係的人物,如上司、前輩等,就表現出一副頗為讚同的樣子。
但事實上這種人並不會得到上司的器重,其行為隻會貶低自己的人格,被人視為阿諛奉承,上司隻有在需要時,才會加以利用,而部下們也絕不會尊敬這種人。
由於這種人的奉承,純粹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想借此博得上司的好感,因而暫時地抑製自己,然而他性格中的另一方麵則會借強壓部下或晚輩而表現出來。由此可知,我們不可隻憑對方聽話時的反應,就認定他是個努力了解他人意見的人。
開場白太長的人
為促進彼此的人際關係,大部分人交談前都會先有一段開場白。的確,和對方見麵時,如果不先說點引言,就直接切入重點,可能會令人對自己的意圖產生誤解,從而產生戒心而不易溝通,所以在商業會談中,開場白是不可或缺的。
但若一個人開場白過長,聽者不易抓到說話的重點,不過是浪費時間,徒增焦急。但不知為什麼仍有人喜歡把開場白拖得很長。
首先,可能是說話者對聽者的一種體貼。若對方是個敏感仔細、易受傷害的人,直接談到問題重點,可能會對對方造成衝擊,所以說話的人就刻意拖長開場白,以顧慮對方的反應。
另一種人則考慮若開場白太過簡短,可能會使對方誤會或不悅,因而留下不好的印象。基於這種不安,所以延長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