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拉開了航天時代的序幕。1961年4月22日,第一位宇航員,前蘇聯的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離開地球,用108分鍾遨遊太空一圈,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新時代。1969年,人類登上月球,實現了多年的夢想。我國也在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如今,太空中已有許許多多的人造衛星、探測器等航天器,各自執行著不同的任務,忠實地為人類服務。太空不再寂寞,月亮不再孤獨。人類依靠航天技術了解到許多新知識,也實現了許多原來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例如,在研究地球周圍環境方麵,利用人造衛星探測,發現了地球的“輻射帶”和“磁層”。在這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地球磁場和一個磁棒磁場相似,磁力線以南北磁極連線為軸對稱分布,逐漸消失在星際空間。衛星探測結果使人們發現情況並非如此。原來,太陽連續不斷地放射的強大粒子流——太陽風,把地球磁場壓縮在一個固定的區域內,這個區域叫磁層。磁層像一個頭朝太陽的蛋形物,它的外殼叫磁層頂。地球的磁力線被壓在殼內。朝向太陽的一麵,殼是圓圓的、封閉的;背向太陽的一麵,殼拉長了,尾端被打開,磁力線和殼中其他帶電粒子一起流出來,延伸到100~200萬千米以外。在離地球表麵600~60,000千米的空間範圍內,地磁場“捕獲”住大量來自太陽和星際空間的高能粒子,形成兩個“捕獲區”,這就是內外輻射帶。輻射帶中主要是高速運動的電子和質子。內輻射帶是美國人範艾倫首先發現的,所以也叫範艾倫輻射帶。地球的許多物理現象,如極光,磁暴和氣輝等都與輻射帶有密切關係。
人造地球衛星還廣泛應用於為人類服務的各個領域。它飛得高,居高臨下,視野開闊;飛得快,一個半小時就繞地球一圈;運行時間長,能連續工作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不受國界、領空限製,進出自由,暢通無阻。所以,在通信、氣象、地球資源勘察等方麵為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在通信衛星出現以前,遠距離通信主要依靠短波無線電、海底電纜和地麵微波中繼站等方式進行。這幾種方式固然解決了不少問題,但由於地形、成本或太陽耀斑爆發的幹擾等原因,各自受到很多的限製。通信衛星的出現,根本改革了通信技術,可以在廣大區域的上空實現耗資少、容量大、穩定可靠的通信。有了通信衛星,地球上的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製,隨時打電話、發傳真,跨洋傳輸數據。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坐在自己家裏與美國人同時欣賞奧運100周年時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盛大慶典。同時,通信衛星還開辟了“宇宙醫學”的新紀元。在兩個城市都建立了衛星收發地麵站後,就可以通過衛星電視進行疑難病症的會診和討論,播放臨床典型手術示範,發送心電圖、腦電圖等資料,進行迅速、準確、高水平的國際通信醫療。
氣象衛星的發展有一段曲折的過程。因為天氣變化發生在較低的大氣層內,衛星軌道高度遠遠超過天氣變化的實際區域,所以科學家們不相信衛星能拍攝到詳細的雲圖,也不相信衛星能探測出瞬息萬變的天氣。然而,試一試的想法還是驅使人們發射了氣象衛星。開頭幾次雖然失敗了,但不懈的努力終於獲得了成功,開創了衛星氣象學。這就是利用氣象衛星雲圖及各種資料來分析天氣變化,並準確地預報天氣。現在地球上空已有幾十顆氣象衛星在工作。它們不僅能提供日常天氣預報需要的雲圖和資料,還為農業、交通、航空和海運、建築、食品等工業提供重要情報。氣象衛星在追蹤、預報颶風方麵成績巨大,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目前,氣象衛星還在人工造雨、破壞颶風、改變天氣等實驗中衝鋒陷陣。或許有一天,人類的技術水平大大進步,在氣象衛星的幫助下,不僅能預報天氣,還能控製天氣甚至改變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