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微軟公司身為全球範圍內的軟件龍頭,其發展過程中使用計謀的次數更是信手即可拈來。
20世紀70年代末期,IBM公司受到了蘋果公司個人計算機所帶來的極大衝擊,於是毅然下定決心要扞衛自身的計算機業“霸主”地位,並成立了研究小組,專職對新的個人計算機進行開發,以與蘋果計算機形成抗衡之勢。為了解決計算機軟件的配套問題,他們先是對研究公司的基爾道進行了走訪。基爾道對這宗自己送上門來的生意當然充滿了興趣。不過這次他顯然沒有弄清楚狀況,依然按著往常的慣例對每套軟件收取200美元的權利金。
IBM也留了一手,他們同時拜訪了微軟公司,比爾·蓋茨立即警覺:眼前是企業發展千載難逢的機會,IBM計算機擁有雄厚的資金與強大的技術支持,他們想要超越蘋果計算機簡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隻要自己可以躋身IBM陣營,未來前途可謂無可限量。
為了將IBM的生意拉到手,蓋茨開出極為誘人的條件:他們不但配合IBM規格的需要及對品質的要求,進行了磁盤操作係統(DOS)的專門設計,而且要價也極低,並且隻對每位用戶收取不到50美元的權利金,這意味著他對IBM所展開的幾乎是免費服務。但是比爾·蓋茨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在未來自己擁有對其他客戶銷售略作修改的版本。這便是日後PC-DOS與MS-DOS的由來。
蓋茨開出的條件在IBM人的耳裏簡直是再順耳不過了,雙方一拍即合。IBM萬萬未曾想到,蓋茨這一“吃虧”舉動,實際上已經為微軟敞開了進軍IBM個人計算機的大門,不但日後操作係統銷售量是一筆驚人的利潤,而且微軟還可以得先天之利,開發出更多的應用軟件,這可是數不盡的財富。
但事實上,此時的微軟根本未曾開發出磁盤操作係統,蓋茨隻是暫時將IBM穩住了,隔天,他便跑去朋友那裏買了一套以應急。沒有想到的是,此舉竟然使得他成為全球第一富。蓋茨非常清楚,搭上了IBM的“便車”乃是自己這輩子走向成功的最快捷之道。因此在整個業務中他可以說是全力以赴,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商界舞台上,像這種商家耍詐、精心策劃贏得發展的案例不勝枚舉。雖然此計並不如諸葛亮擺空城計與草船借箭那般廣為流傳、膾炙人口,但是其中也有無盡的奧妙和玄機值得我們去回味。
相比之下,我們有些企業由於不懂商界規則與意識不強,不是被他人利用,便是受人節製。在1981年我國具有悠久曆史的宣紙生產技術的輕易失竊、2000年由飛利浦公司一手炮製的“傾銷引誘”而引起的歐盟委員會對我節能燈產品進行的反傾銷調查……這些都是我國企業在競爭過程中缺乏經驗,疏於防範所引發的。
由此看來,經營的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學會耍耍詐、學會暗中留一手,待到關鍵時刻再出招,本身就是一個極有效的競爭方式。知己知彼、審時度勢,在出招時盡量讓他人感覺到變幻莫測和撲朔迷離,如此一來,才是企業的發展正道。
競爭決定了“欺詐”的存在。因為競爭,我們就不得不謹慎行事;因為競爭,我們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因為競爭,我們不得不時刻走在對手的前麵;因為競爭、因為生存,欺詐也是必然的,否則我們隻會被社會淘汰,成為生存法則的犧牲品。所以,做人不能太單純,在必要時要學會“詐”。不管是個人的發展還是企業的生存,從長遠利益來看,都必然要通過優秀的競爭戰略去獲得更為長遠、更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如果我們不將“詐”片麵而狹地理解為欺詐與虛偽,而是取其善謀、多變之意,那麼在我們的發展過程中,多運用一些“詐”術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