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把握機遇之外,還要懂得自己去創造機遇,讓對方去了解你有什麼本事,與其他成功技巧相比,這個顯然更為重要。胡雪岩便是一個善於把握機遇、善於創造機遇的人。他總是非常巧妙地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變換為自己的機遇。他總是事先確定方向,而不考慮未來是否有機遇,隻是先做好自己可以做的準備。等到一切準備都充足的時候,機遇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1.慧眼識透風險中的機遇
不冒風險,哪有成功的機會。換個角度看問題,風險中同樣有機遇。對於商人們來說,總是希望市場能沿著自己設計的方向發展,希望自己預知的一切都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希望生意運作過程盡量不要發生什麼挫折。那麼,勇於探索對於商人意味著什麼?胡雪岩作了解釋:勇於探索才能贏得厚利,勇於探索才能發現機會。“勇”是商人四德之一,因為勇一頭連接了智,一頭連接了風險,而機會也總是伴隨著風險而存在的。
風險永遠與機遇並存
一些新事物的到來,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我們必然要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的同時要創新。另外,改革的同時要加強金融法製建設,對於商業風險更要做到防患於未然。隻要你出於求知的目的,就算你做一件無法預料其結局的事情,也有勝出或厚利的可能性。其實,做任何事情,都包含著一定的風險和災難,但也不乏機遇的存在。
不管事情發展到哪種地步,結果基本不出胡雪岩所料,因為他是一個敢想敢為的人。兩江總督上書朝廷,力主禁商並懲罰洋人,朝廷批準立刻禁商。因此,胡雪岩從生絲生意中大賺了一筆,這是胡雪岩自立門戶以來的第一筆大宗生意。胡雪岩為了把這筆生意做成,曾調集幾十萬兩銀款,其中大部分都是向錢業同行借貸的,因為他們相信胡雪岩的商業才能和判斷。
其實,胡雪岩在商業上的一些成功,也讓眾人相信他的判斷大致不會錯。試想一下,如果這次胡雪岩的判斷出了差錯,或者生絲已堆積了三個月,利息已吃進去了幾千兩,忽然清朝政府市禁大開,絲價大跌,恐怕這次就是胡雪岩商戰的終結了。然而,結局卻甚為圓滿。
在這場生意中,體現了胡雪岩勇智兼顧、智義結合的經商頭腦。胡雪岩從官場、洋場和江湖朋友處得來的消息全都千真萬確,沒有出現任何紕漏。總而言之,這是由於胡雪岩事先掌握了充足真實的市場信息,才使得他的這一決斷最終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不管事情發展到哪種地步,我們都要時刻保持清醒和理智。當事情的發展結局處在“人知”的邊緣,需要勇氣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判斷,自己對此事的向前發展沒有完全預知。一個太過安逸的環境,可能會讓你喪失進取的鬥誌,但是有風險的地方,我們也不要望而卻步,說不定機遇就在前方等待著你。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馬平川,但都需要以勇於探索的心態,去尋找生存或發財的機遇。
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踏入一個荒野中的山洞,哪怕這個山洞並不比前麵說的大溶洞危險,也特別需要勇敢,因為你根本無法預知裏麵的情況,或許有猛獸,或許沒有;或許有毒蛇,或許沒有;或許有陷阱,又或許沒有……而對這一切的未知,我們隻有拿出勇氣,積極發現未知的可能。
胡雪岩,對每一樁生意運作中的時勢、商情都有充分的了解,他在生意風險中總能有“刀頭上舔血”的非凡勇氣。這種勇氣不是憑借一時的衝動,也非魯莽行事,它是對一種決策的深思熟慮。所謂“兩利相權從其重,兩害相權從其輕”。所以,胡雪岩才能在各個機會來臨時勇敢地把握住,並能穩賺巨額利潤。
用胡雪岩自己的話來說:不冒風險的生意人人會做,如何能夠出頭?從某種程度上說,凡是能夠帶來滾滾財源的機會都有可能包含著風險因素。如胡雪岩要學山西票號借款給那些調補升遷的官員,表麵看來似乎沒有什麼風險,而事實上仍然擔著風險。因為這些新上任的官,有可能會在途中或上任不久而遇難,比如病死、丟官、死於兵荒馬亂之中,那借出去的錢豈不是血本無歸了?
如果做一件事情,需要你承擔很大的風險,甚至要遭遇“翻船”落水的危險,可能還要賠上老本,即使手段再高明的商人也得好好思量思量,斷然不敢貿然出手。然而,如果有過硬的靠山作擔保,在關鍵的時候能助你一臂之力,起碼不至於賠上身家性命,冒險也未嚐不可。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正是因為他們沒有為自己擔保的靠山,根本就冒不起這個險。
胡雪岩從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就在於他能夠巧妙地借助官場靠山的保護,抓住了一個又一個發展機會。換言之,就是因為胡雪岩有過硬的靠山做其生意的庇護傘,所以他才豪情萬丈地敢於冒險。
風險的另一麵就是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