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用合適者,做恰當事(2)(1 / 3)

想要談成生意,便要勤動嘴;想要做成生意,便要多動手;想要跑成生意,便要多動腿。商務經營活動乃是實實在在的、具有極強操作性的事情,是智力與才幹的高度運用。沒有了良好的才識,在商業活動中是無法立足的。可以說,做生意一方麵是才識上的發揮,另一方麵更是智力上的博弈。對於企業的管理者來說,最為重要的便是能擁有一批為我所用的各方麵的人才。而如何才能擁有這樣的人才,便涉及具體的人才運用問題。

以財激人,以財得人

《孫子·謀攻篇》中有語:“上下同欲者勝。”對於企業來說,“上下同欲”便是要求企業經營者要與雇員之間保持齊心協力的關係,而這是建築在員工感覺到自身的利益與命運同企業的效益與前途息息相關這一基礎上的。縱使是天下熙熙,都是為利益而來;天下攘攘,無不是為利益而往。雖然此話有些過於片麵地強調了人們對物質需求的重視,但是其中卻指出了最為重要的一點:人們奮鬥,是為了活得更好。因此,不管任何企業,隻要想有效地組織生產,便必須要“以欲從人”,從物質上來切實地關心員工,以此來充分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作為商人,胡雪岩深諳其中的奧秘,他在延攬人才方麵,不僅以誠相待,用之不拘外,另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便“以財‘買’才、以財攬才”。他非常清楚,與其低聲下氣地去請人,不如實實在在地拿出利益,激發對方潛在的欲望,從而讓其為己所用。

胡雪岩極為注重利用金錢來刺激下麵店員的工作積極性。在阜康銀號的業務發達之後,他開始在通都大衢遍設分號,根據清代陳代卿所著寫的《慎節齋文存》中記載,每當胡雪岩想要雇用新的號友時,“必詢其家食指若幹,需用幾何,先以一歲度支畀之,俾無內顧憂。”如此一來,手下員工便會專心致誌地工作,而且他們也會對胡雪岩感恩戴德,幹起活來自然也會更加賣力。胡雪岩使用金錢的方式來激勵員工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紅利均沾,一是入股合夥。對於一些沒有資本的夥計,便采用根據經營好壞、年底分紅的方式,對於有本錢者采取入股合夥的方式便采用分紅或者入股的方式,使大家都可以從中得到利益。由此員工們還會將自身的利益得失與胡雪岩捆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此一來,為胡雪岩賣力,也是在為自己賣力,為自己奔波,也是在為胡雪岩奔波,這才是真正達到了店內上上下下“禍福同當”的地步。

胡雪岩的這種做法,不僅使自己落得了人情,也從側麵反映出了他的遠見。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有一些商人,在開辟新的業務,或者進行新的投資時,都能夠不加猶豫地拿出大把的錢來,然而,在招攬人才時,卻不能做到像胡雪岩這般慷慨大方。這些人總是會有自己看上去極為合理的想法,比如,他們認為人心並非金錢才能買到的,與雇員之間的交往,隻要待之以誠便可,不必在意付出了多少酬勞;另有一些管理者認為,員工的報酬是與企業的具體收益掛鉤的,效益好,員工的工資便多;反之亦反。

這樣的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實際運作中也有著一定的成效。但是往深處來看,這其中卻包含著極為不穩定的因素。想要留住人才,待之以誠是一種必然,但是如何去顯示自己的誠意,卻大有文章可做。生意場上有著與生活中人際交往大為不同的價值標準與交往準則,不可以簡單地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方式進行生搬硬套。用人的原理便是利用他人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贏得利益,別人可以被用你來掙大錢,你卻不肯付給重酬,如此行事何來誠意?以經營效益為付酬勞的多寡為依據,這本身就是一種僅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的印象,無法做到待人以誠。

胡雪岩招攬人才從來都是不惜出以重金,在他看來,以財攬才就如同拿錢買貨一樣,貨好價格自然會高,值得重金攬得的人才也必然是忠心而得力的人。胡雪岩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眼光要好,人要靠得住,薪水不妨多送,一分錢一分貨,用人也是一樣。”雖然話有些粗,但是其理卻盡在其中。不以自身生意的賺賠來付給報酬,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更為可貴的是,胡雪岩在用人的問題上從來不會吝惜錢財,從而顯示出了他對人才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