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二天的中午,讓內便有些坐不住了,他精神十足地跑到了阜康錢莊裏麵,問檔手送給他的是什麼藥。檔手說,是胡雪岩自開藥鋪中所炮製的中醫藥方,由老中醫主持,一般都是祖傳的秘方。讓內請求檔手再給他一些,好拿回去給其他生病的同胞服用。檔手將抽屜打開後任其自取,讓內歡天喜地地將店裏的所有存藥全部拿走了。洋人服了藥之後,立即藥到病除,個個精神抖擻。於是,大家便推選了讓內到杭州城去,讓他向胡雪岩多要一些這樣的散丸藥。
一向自視甚高的外國人竟然看中了中國人生產的醫藥,胡雪岩心中大為得意。高興之餘便極為實在地送了讓內兩大箱散丸藥,讓內一定要給錢,胡雪岩卻不要,說是自己送給他的。讓內大為不解,追問胡雪岩說,你不收錢,那豈不是要賠本了嗎?
胡雪岩沒有回答,隻是笑了笑。其實,在胡雪岩的心中,他已經打定主意要讓讓內為胡慶餘堂做個活廣告。果然,讓內回去之後一宣傳,再加上眾多用藥的外國人相互之間轉行,胡慶餘堂還未正式掛牌經營,名聲就早已經遠播在外了。後來,胡雪岩由於生意需要到上海走動,剛剛到達時,便有洋人找了上來,說自己在寧波服用過胡慶餘堂的藥,而且效果奇佳,現在自己要隨船回國了,希望胡雪岩可以賣給他一批成品藥,他還留下了定金,說下次再來中國的時候,一定要再次采購一些類似的藥品。
胡雪岩一生從未滿足過,哪怕是在他穿上了黃馬褂、成為紅頂商人之後,他還是不斷地索取與追求著。通過贈藥一事,他看到了為胡慶餘堂打造廣告,進一步地擴展銷路的方法。而這樣的策略也的確為胡雪岩贏得了不少的洋人顧客,同時也使胡慶餘堂的名聲打到了國外。
安於現狀,走向滅亡
永不滿足是使事業成功最強有力的刺激,特別是在與特定的目標進行結合的時候。人若在青年時期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並從此之後心滿意足的話,那便是自己獲得最終成功的最大障礙所在。“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兩年後隻是平平凡凡的人了。”這一俗語中,將“小而了了,再而平平”的含義真實地透露了出來。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一些貧困的人經常可以白手起家,反之,那些繼承了父母財產的人,卻往往使家道中落。如此看來,一個沒有了欲望的人,便如同沒有上發條的表一樣,想要鍾表走動,便必須要費上一些力氣,親自將發條上緊。有一位母親為了給自己的兒子上緊發條,說了這樣的話:“沒有人比你更優秀。但是,如果你不做一番事業來證明這樣的優秀,那麼,你與他人也是毫無差異的。”
不能堅持正確的目標、並為之奮鬥的年輕人,便如同正在玩耍卻又感覺到無聊的孩子一樣,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於是便不停地抱怨生活。
曾有心理學者麵對擁有高智慧的知識階層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突然你意想不到地得到了10萬美元,你要怎樣去利用呢?
但是由於被問及的人大部分都有著非常固定的收入,以至於他們所回答的問題大體都呈現為一致狀:將一部分當成養老金,以進行旅行或者玩樂度過餘生。而想要將這一筆預料以外的財富用來完成人生中某個重大目標的人,卻一個也沒有。這便是滿足於現狀的事實:意外得來的財富往往會使受益者大部分地脫離了生產者的行列,變成了僅僅為消費而生活的人。
英國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某個鎮上住著兩個律師。他們彼此之間相互競爭,在法庭上兩人以極其苛刻的言語相互斥責,有時候甚至會訴諸於武力。這兩個人中有一個是單身漢,另一個是鰥夫。
在這條街上,還有一個生活富裕的老處女,她的一生都在上帝的指導下度過。在鰥夫律師的兒子18歲那年,老處女去世了。單身的律師在去查證遺囑的時候,整條街道都為之沸騰了:這位一生崇拜上帝的女人,會將自己不菲的遺產送給哪個教堂?人們對此紛紛做出了自己的猜測。
但是,誰曾料想到,這筆可觀的遺產卻是留給了鰥夫律師的兒子,人們對這一結果無不目瞪口呆。
從此以後,這個18歲的青年開始處處接受人們畢恭畢敬的禮遇,朝夕之間都被自作多情的女郎所困擾著。他成了小鎮中最受歡迎的人。
時光流逝間,單身律師將自己的外甥接了過來,並加以教育,從而使得自己在工作上有了一個極為有力的助手,他們成為這個地方上一流的律師。人們認為這個外甥非常聰明,凡是有案件的地方都請他出庭。
鰥夫律師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逐漸衰老而不能工作了,但是他的兒子卻根本不願意去工作。終日東遊西蕩。他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不務正業的人,一點也沒有努力工作、正經生活的觀念。
將兩者的情形比較之下,誰該沒落、誰該興盛,其結果不言自明。單身律師一生都在他人的尊敬中度過,而鰥夫卻為自己擁有了一個無能的兒子而感覺到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