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去的時候,阿彩與丈夫正遇到難事:上海要修馬路,“老同和”正好在馬路的範圍之內,為了維持生計,他們隻得將“老同和”翻造,將原來的平房改為樓房,但是地皮卻不夠。如將後麵的一塊地皮買下來,則需要1500兩銀子。蓋完新房,重置店內的東西,更需1500兩銀子。夫妻二人一生簡樸,卻也無法支付如此多的錢財。
胡雪岩進店與之攀談後了解了此事,便下定決心在這件事情上好好地回報一下阿彩姑娘當日的相助之恩。本身,以胡雪岩的豪爽性格,原想讓“老同和”大動一下。但是此時非彼時,自己正處於危難之中,隻得讓古應春帶上3000兩銀子的銀票送給阿彩。此事後,胡雪岩總算了結了一番心事,而阿彩根本未曾想到,二十幾年前自己的無心之舉竟然會換回了如此大的回報。
胡雪岩深知,既然已經許下了承諾,便要盡力去做到。因為承諾中不僅有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更有自己對自己的承諾。一旦承諾無法兌現,不僅他人會對自己失望,就連自己的內心也會時時處於忐忑不安中。二十幾年前的許諾,二十幾年後依然記得,此舉也可以看出,胡雪岩的一生儼然是由信義所建築而成的一生。
每時每刻,言出如山
在中國古代的各種故事中,有一則“尾生抱柱”是最為感人的重諾言、講誠信的故事。一名叫尾生的年輕人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的二人在某日相約於某橋下相會。後來,恰遇泛潮,江水上漲,女子未曾到來。尾生卻不肯背棄承諾,死守於橋下,抱著橋柱不放,後被洪水淹沒而死。由此,後人經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為守信的代詞。
《商君書》中有這樣的記載,秦國大臣商鞅要實行變法,並製定了新的法律。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可以堅決執行的,於是便在京城的南門口處豎起了一根大木頭。他對圍觀者說:“若有人可以將這跟木頭由南門搬至北門,我便賞他50兩銀子!”在場的許多人都不敢相信竟然會有這等好事,並揣測商鞅無法將自己的許諾兌現。
正在所有的人都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個人扛起了木頭,從南門一直走到北門,商鞅當場給了此人50兩銀子。這樣一來,人們便都開始相信商鞅所說的話是算數的,在推行他所立的新法時,人們便開始遵守了。
中國人極為講究言不在多少、事不在大小、但必須守信的道理。守信便可以獲得人們的信任,一般老百姓是不是講究信用,隻是關係到了能否將人際關係處理好;而政治家、軍事家是否講信用則關係到治國、治軍的大事。
在商業巨子林立的今日,守信更加成為一個事業的成功因素所在。在中國,許多的城市在對自己進行宣傳的時候,也總是會出現守信兩個字。雖然每個人都明白守信是什麼意思,但是總是會有一些人由於較為特殊的原因無法信守自己的承諾。或者是由於事情過小,不願意去兌現自己的承諾;或者是由於事情過去太久,不想去費力實現那麼長時間的承諾。作為一個管理者,在這些小的細節方麵更應該特別重視。特別是目前有些領導者,在自己的下屬做了一件令自己極為高興的事情之後,總是會脫口而出許下一個什麼樣的承諾。他們的承諾多與升職、加薪有關,而這種承諾往往會讓下屬引頸期盼。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瑣事煩擾,也許說過之後就忘記了。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會極大地挫傷下屬工作的積極性。
從另一方麵來說,領導人不遵守自己的諾言便會使下屬產生對上司的不信任之感。一個無法得到下屬信任的上司是無法帶領自己的團隊做出優秀的成績的。領導者的成功總是與基層工作人員的努力無法分開的。所以,管理者更不能輕視自己對下屬所做出的承諾,如果料想自己做不到,要麼堅決不許諾,要許諾的話便一定要遵守,也許這種承諾的兌現會帶來一些損失,但是如果不兌現的話,可能會使自己失去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