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多姿多彩的海洋植物和動物(2 / 3)

蝠鱝是鰩魚類的一種,屬它體型最大。雖然它沒有攻擊性,但是在受到驚嚇時,它的力量足以撞毀小船。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潛水員望而生畏,因為它發怒時,隻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使人喪命。

蝠鱝雖然長相怪異,但其性情活潑,喜歡搞一些惡作劇。有時它故意潛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船底,發出呼呼的響聲,使船上的人膽戰心驚;有時它會遊到停下來的小船旁,把肉角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把小鐵錨拔起來,使人手足無措;又或是它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在海上遊來遊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這也是它“水下魔鬼”稱號的來由。

世界上最小的蝠鱝來自澳大利亞,名叫無刺蝠鱝,體寬不超過60厘米。大西洋的前口蝠鱝是本科中最大種類,體寬可達7米,體色呈黑色或褐色,強大但不會攻擊人。

2.能發電和發射電波的魚

在魚類家族中,有一類魚非常稀奇,它居然會發電的和發射無線電波。這種魚名叫電鰩,是沿海常見的一種軟骨魚類。

電鰩之所以能發電,是因為身體上長有一個由鰓部肌肉變異而來的發電器。在頭部的後部和肩部胸鰭內測,左右各有一個卵圓形的蜂窩狀的大發電器。發電器官的基本結構是一塊塊小板——“電板”(纖維組織),約40個電板上下重疊起來,形成一個個六角柱狀管,每側有600個管狀物,稱為電函管。其中有膠質物填充,起到絕緣的作用,故肉眼觀察為半透明的乳白色,與周圍粉紅色肌肉有明顯的不同。每塊電板布有神經末梢,一麵為負電極,另一麵為正電極,放電量為70~80伏特,有時能達到100伏特,每秒放電50次。在連續放電後,它體內的電流會逐漸減弱,10~15秒鍾後全部消失,休息片刻後又能重新恢複放電能力。人們解剖電鰩時,發現其胃內有完整的鰻魚、比目魚和鮭魚,這是電鰩放電把活動力強的魚擊昏然後吞食的結果。因此,電鰩又有海中“電擊手”的稱號。

除了上麵所介紹的電鰩外,刺鰩、星鰩、何氏鰩、中國團扇鰩等也都有著較弱的發電器官。電鰩的放電特性啟發人們發明了現在所使用的電池。人們平常用的幹電池,在正負極間的糊狀填充物,也受電鰩發電器裏的膠質物啟發所改進的。

3.海中霸王——鯊魚

鯊魚

鯊魚是最古老、僅存的有顎脊椎動物,它遍布世界各大洋,全世界約有350種,中國海有70多種。大部分鯊魚對人類有利而無害,隻有30多種鯊魚會攻擊人類和船隻。鯊魚向來有吃人的惡名,但並不是所有的鯊魚都吃人。

鯊魚呈流線形體型,所有的鯊魚骨架都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是一種較軟的活性物質,富有彈性,人類耳朵的堅硬部分就是由軟骨構成的。鯊魚沒有魚鱗,表皮較為粗糙,上麵覆蓋著細小的齒狀物,像一個個倒豎的棘刺。大部分鯊魚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遊泳技術高超。鯊魚的生長速度很慢,壽命大約為20~30年。

鯊魚的嗅覺十分發達,它的鼻孔在頭部腹麵口的正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隅之間。有人測定,1米長的鯊魚的嗅膜總麵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因此它的嗅覺異常靈敏,在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血腥味,因此它的鼻子有“遊泳者之鼻”的美稱。

鯊魚主要以魚類為食,通常隻吃活食。鯊魚在尋找食物時,它們通常會“兵分幾路”,一旦發現目標就會“群起而攻之”。尤其是在輪船或飛機失事有大量食餌落入水中時,它們會表現得異常興奮,幾乎要吃掉所有的食物,有時還會為了爭奪食物而相互殘殺。

魚體內一種特殊的器官叫魚鰾,它是一個可以自由控製的氣囊,用來調節沉浮。而鯊魚是海洋中極少數沒有鰾的魚,由於魚的身體比重大於水,如果一直不遊動,便會直沉海底,被水的壓力壓死。那麼鯊魚在水中如何控製自己的上浮和下潛呢?主要是靠它體內巨大的肝髒。在南半球發現的一條3.5米長的大白鯊,其肝髒重量達30公斤。可以說,鯊魚之所以能在深海中生存,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都來自於其巨大肝髒。

4.海中鴛鴦——蝴蝶魚

當人們看到陸地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時會讚不絕口,而蝴蝶魚的美名,就是因為這種魚的外形很像蝴蝶。人們若要在珊瑚礁魚類中選美的話,那麼首推的就是體色豔麗、引人遐思的蝴蝶魚。

蝴蝶魚俗稱熱帶魚,大多數分布在熱帶地區的珊瑚礁。最大的蝴蝶魚可達30厘米,如細紋蝴蝶魚。蝴蝶魚身體側扁,可以在珊瑚叢中穿梭自如。蝴蝶魚吻長口小,能輕易伸進珊瑚洞穴捕食小動物。

蝴蝶魚棲息在色彩鮮豔的珊瑚礁礁盤中,早已練就了一係列適應環境的本領,比如說它的體色可隨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蝴蝶魚的身體外麵有大量色素細胞,在神經係統的控製下收縮自如,從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一般情況下,一尾蝴蝶魚改變一次體色長則幾分鍾,短則僅需幾秒鍾。在弱肉強食的複雜海洋環境中,蝴蝶魚的變色與偽裝,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體色與周圍環境相似,達到與周圍物體亂真的地步。正因如此,在億萬種生物的頑強競爭中,小小的蝴蝶魚為自己的生存贏得了一席之地。

蝴蝶魚對愛情忠貞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蝴蝶魚大部分都成雙入對,好似陸地上的鴛鴦一樣,總是成雙成對在珊瑚礁中遊弋、戲耍。當一尾去捕食時,另一尾就在其周圍警戒。蝴蝶魚由於外表美麗,因此受到了我國眾多觀賞魚愛好者的青睞。

5.形態奇特的翻車魚

翻車魚又名頭魚,它形狀怪異,體短而側扁。背鰭位置靠後,和臀鰭相對,看上去就像是飛機的一對機翼。因此,翻車魚看上去更像是在大海中遨遊的“飛碟”。它的尾鰭很短,因此整個身體呈卵圓形。

翻車魚體形笨拙,遊泳技術不佳。它生活在熱帶海中,身體周圍常常附著許多發光動物。它一遊動,身上的發光動物就開始發亮,從遠處看很像一輪明月,因此又有人把它稱為“月亮魚”。翻車魚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很適宜潛水,它常常潛入深海捕捉食物。

翻車魚性情溫和,因而常受到其他魚類、海獸的襲擊。而它不致滅絕的原因是所具有的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產3億個卵,這是其他海洋動物所不能比的。

翻車魚遍布於世界各大洋,但現存數量不多,我國沿海有三種翻車魚,分別是翻車魚、黃尾翻車魚、矛尾翻車魚。同時,翻車魚也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

海底深處的生物

深海生物

未到過深海的人,總希望能有機會去深海一遊,因為神話中總說海底有龍王居住的龍宮。若有幸乘坐深潛器潛入水下,就會一睹深海的奇情妙景了。

深海底麵的麵積無比遼闊,1000米以深的海底,占整個海底麵積的80%以上,相當於海平麵以上陸地麵積的近2倍。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那裏的光線越來越暗,水溫越來越低、生物了越來越少。

深海的溫度隨海域緯度及海水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從接近兩極海域的-1。8℃到低緯度區1000米深處的7℃-8℃不等,再往深去還要低一些。鹽度穩定為35。溶解的氧氣量相對要高。水的壓力巨大,例如,在10000萬米深處,動物體表的每平方厘米麵積上,就要受到1000千克的壓力,這對深海動物的生理、生化不能不產生很大影響。那裏除了生物發出的幽幽熒光之外,到處是永恒的黑暗,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也無春夏秋冬這不同,甚至千年百年都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深海的生物稀少。海洋的生物量80%都是分布於1000米以淺的水層中,隨著深度的增加,底棲動物的數量漸少。例如,在富饒的淺海參,底棲生物量可達每平方米5500克,在大陸架,即水深200米以淺的大陸沿岸海域,生物量為每平方米200克,而在海洋深淵帶每平方米隻有0。001克。當然海底熱泉附近,發現有特殊的生物群落,那裏生物非常豐富,有待人們進一步去研究。

深海遊泳生物有節肢動物、蝦、烏賊、章魚和魚等。深海頭足類,沒有它的淺海兄弟那麼神氣,它們身上的肌肉少,比較脆弱,運動慢得多。蝦不多見,占主導位置的是魚,已發現150多種,隻占中層魚種數的10%,其中70%屬於角(魚安)(魚康)類。這類魚口大得驚人,身體扁扁的,頭大尾小,樣子非常難看。它們都不大愛活動,隻張開大口,靠擬鉺誘捕獵物。這擬餌由背鰭前部鰭條衍生而成,即為一根長長的柄上有一個圓形膨大部,狀如燈籠,內有發光器。發光器發出幽幽的光,“燈籠”在長柄上不停地擺動,狀如遊動的小動物。有些魚誤以為這是可口的美食,遊過去剛要去咬,早被一直在守株待兔的(魚安)(魚康)一口吞進肚裏。不管是魚還是別的什麼動物它統統能吃。這類魚還有一個特點,特別雄魚都長在雌魚身上,永遠不離不棄。當它們孵化出來不久就忙著找配偶,雌魚發出一種特殊香氣吸引雄魚,雄魚一日找到雌魚緊緊咬住不放,至於咬到什麼地方它滿不在乎。時間一久,雄魚的口就和雌魚皮膚吻合在一起,消化係統全部退化,全靠雌魚供養,所以身體越來越小。雌魚可以長到6-8千克重,雄魚隻有幾克重,到了生殖季節就用不著再到處尋找配偶了。

由於深海食物供應匱乏,所以深海動物在生殖上往往隻產為數不多且帶有大卵黃的卵,孵化出的幼體依靠卵黃的營養就能很快發育成小的成體狀幼體,無脊椎動物和多數魚類都是這樣繁殖的。

在這遼闊、寒冷、黑暗的深海環境中生活的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和遊泳生物,都有一係列適應環境的手段和能力,尤以遊泳生物最明顯。例如,深海魚最突出的特點是嘴巴大,因深海的食物稀少,一旦碰到食物,口越大,一口吃進的食物就越多,生存的機會就越大。像巨喉魚的巨大口部成了魚的主體,其餘部分倒像是口的附屬部分了。有的魚能吞下和自己身體一樣大的食物,有些(魚安)(魚康)魚甚至能吃下相當於自身大3倍大的食物。有些動物比淺海的相近種要小,但也有一些動物反而比淺海種大,如深海多毛類蟲有2米多長,浮遊動物身體也趨於增大,如撓足類在2000米深處最大,可達17毫米,糠蝦在深海可達10厘米。

深海動物的代謝率很低,為相近的淺海動物的1/100,連細菌分解有機物的速度也很慢,魚和無脊椎動物的耗氧量比淺海相近動物低100倍。深海動物身體組織中含的水分多,含的蛋白質和類脂物質少,這也是代謝率低的原因之一。由於代謝率低,其壽命反而長,如一種雙殼貝類,50年才性成熟,100年長到最大,充其量不過幾毫米長。

深海動物的嗅覺還是很敏感的,例如深海鰻魚靠嗅覺來找到並鑒別雌雄,另一些深海動物靠嗅覺找到食物,一些食腐肉的魚、端足類和蝦靠氣味能很快找到食物。有人把誘餌沉到1800米深的海底,不到1個小時就誘捕了800個端足類動物,到9600深還能誘捕到端足類。一般是端足類先找到食物,然後魚和蝦很快就被吸引過來。

許多深海動物包括魚、蝦、頭足類等都能發光,在漫漫長夜的深海之中,發出點點星光,一閃一閃,仿佛是在遙遠的天際閃爍的小星星。發光的目的是恐嚇敵害,誘捕食物,吸引異性,找到同伴。在中上層的魚魚眼往往很大,且像望遠鏡一樣成筒狀,方向朝上,因光是從上方來,這樣可以充分接受上方來的微弱光。而在中下層,除了生物發的光以外無任何光線,即使視力再好也無用武之地,所以許多魚索性眼都退化,成了瞎子。但它們的側線發達,許多鰭條延長成絲狀,其作用像盲人探路用的竹竿一樣,可以察知周圍的微弱動靜。因深海的水很穩定,任何動物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水的振動,都會被發覺。

1000米以淺的動物體色鮮豔,有不少呈紅色或紫紅色;千米以深的動物,體色多為深褐色或黑色,這種顏色能最大限度在吸收生物發的光,又不易被捕食者發現。

總之,深海的惡劣生活環境,也造就出了特殊的深海生物。

深海魚怎樣保持水鹽平衡

生物體的器官、組織都是浴於體液(細胞外液)中的。體液含有多種無機鹽離子。不同的離子有不同的生理作用。體液的滲透壓主要決定於體液中各種鹽類的總濃度。體液的離子組成和滲透壓的穩定保證了內環境的穩定。

海洋無脊椎動物的體液大多和海水等滲,因此,一般說來,它們不存在水鹽平衡的問題。海生的變形蟲沒有伸縮泡,淡水變形蟲有伸縮泡,就是因為海生變形蟲是生活在等滲液中,其代謝廢物可從體表排出,不需要伸縮泡來調節細胞的含水量。如果海洋的無脊椎動物進入鹽分較低的水域,如河口地區或淡水河流、湖泊中,問題就複雜了。很多海洋無脊椎動物不可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進入這種環境,體液中的鹽分逐漸減少,直至體液和體外液體達到平衡,但其細胞不能適應如此大變的液體環境,會很快死亡。一種蜘蛛蟹(Maia)就是如此。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有些海洋動物能生活在低滲溶液中,即鹽度為0。5‰~30‰的溶液中(海水為35‰)。如生活在近海沿岸的一種蟹(Carcinus),在海水中,體液和海水等滲,進入沿岸鹽分較低的半鹹水區域,體液仍能保持較高的滲透壓,這是由於其鰓有調節體液鹽分濃度的作用。在半鹹水環境中,它們的排泄器官(觸角腺,又稱綠腺)將滲入的過多的水排出體外。但由於排泄器官的機能還沒有發生適應於半鹹水環境的變化,因而排泄的尿總是和血液等滲。因此,排泄的結果,過剩的水被排除了,同時卻失去了體液中的鹽分。這就需要另外的機製來保持滲透壓的平衡。鰓將半鹹水中的鹽分逆濃度梯度地(主動轉運)吸收,轉移到血液中,使體液鹽分得到補償,滲透壓不致大降。與此同時,蟹細胞內的滲透壓也適應於半鹹水環境而有所下降;細胞中Na+和Cl-的濃度都在降低;一些氨基酸,如甘氨酸、脯氨酸、穀氨酸和丙氨酸等的濃度也都降低,而含氮廢物的排泄量卻有所增加,這說明在低滲溶液中,氨基酸的分解加快了。由此可見,蟹適應低鹽分水域的方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麵通過鹽分的回收而使體液滲透壓提高,另一方麵通過Na+、Cl-等離子的排出和氨基酸的分解而使細胞內的滲透壓適當降低,從而使體液和細胞的滲透壓達到平衡。

淡水動物大多起源於海洋動物,所以海洋動物對半鹹水和淡水環境的適應可以說是進入淡水的基礎。

有些海洋動物,如牡蠣、蛤等,當海水變為低滲時,如河口地區,隻是被動地關閉外殼,使外界的水不能流入。這雖也是一種適應,不涉及動物結構和生理機能上的變化,和潛水時閉氣很相似,是一時權宜的方法,在進化上沒有什麼意義。

海洋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不同。海洋的硬骨魚來自生活於淡水中的祖先,它們還保留著祖先的一些特征。它們的體液和海水比起來是低滲的,但在海水中生活,隨時都在失水,因而隨時都在增加體液中鹽分的濃度。對於這些困難,它們是如何克服的呢?第一,全身都蓋有鱗片,可減少水從體表滲出;第二,不斷飲入海水,同時鰓上有一些特化的細胞,能主動排出高濃度的鹽分;第三,含氮廢物大多是以NH3的形式從鰓排出,而腎髒排尿量卻很少,這樣就防止因排泄廢物而失水過多。魚腎是沒有排濃尿能力的。

鯊和硬骨魚一樣,可能也是從淡水祖先發展來的,它們的水鹽平衡機製也很特殊。其血液中鹽類的含量和海洋硬骨魚相似,但血中尿素含量高。它們把沒有什麼毒性的尿素保存在血液中,這樣就使體液的滲透濃度稍稍高於海水,因而不存在失水的問題。鯊血中還有另一種含氮廢物,即三甲基胺(TMAO),有減少尿素毒性的作用。此外,它們的直腸還有排除過多鹽類的功能。

海產的或在沿海生活的爬行類和鳥類,如企鵝、信天翁等,以海洋動物或海藻為食。這些鳥類不是海洋動物,但靠海生活,食物來自海洋,每天吃鹽過多,排鹽是這些動物必須解決的問題。它們的解決辦法是靠鹽腺(saltsecretingglands)泌鹽。在2個眼窩附近各有一個管狀腺,通入眼窩或鼻孔,即是鹽腺。鹽腺分泌的液體含有大量Na+和Cl-,滲透壓遠遠超過體液。關於鹽腺的分泌機製還不清楚,但鹽腺調節水鹽平衡的效果卻是顯然的。

海豹和一些鯨類很少飲水,以海魚為食,從海魚取得所需的水。海魚體液是低滲的,可以做為鯨類的水源。魚是高蛋白的食物,因而海豹等的尿含有很高濃度的尿素。有些鯨(須鯨)不吃魚,而吃海洋中的小無脊椎動物,必然同時吞入很多海水,即吞入更多的鹽。鯨類的腎有排濃尿的能力,這是它們對高蛋白和多鹽食性的適應。

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

珊瑚

珊瑚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名叫“珊瑚蟲”。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麵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麵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止血和驅熱的功能。它與佛教的關係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珊瑚上有一個個很小很小的孔。那是什麼呢?這些小孔裏都曾經生活過一隻隻小小的珊瑚蟲。

珊瑚蟲是一種海洋腔腸動物,是生長在海洋中不能移動的動物,它們營群居生活,有石灰質的外骨胳。在它們死後,這些石灰質的骨胳經過數以萬計乃至億計的日累月積,就形成了絢爛的、多姿多彩的珊瑚。

海洋腔腸動物珊瑚蟲,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蒼珊瑚、笙珊瑚等。其中的石珊瑚分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

我們通常說的珊瑚礁就是造礁石珊瑚的骨骼堆積形成的。造礁石珊瑚的珊瑚蟲能分泌石灰質,製成圓筒形的骨骼包圍著自己的身體。當珊瑚蟲向上生長時,它們不斷地分裂,把骨骼留下,再加上其它生物和非生物物質的共同努力,使得這個骨骼逐漸擴大,最終形成了我們所常見的珊瑚礁(平常所說的珊瑚,一般都是指珊瑚叢,即珊瑚蟲+石灰質骨骼)。

造礁石珊瑚生長在水深0—60米、水溫18—20度、鹽度27—40、光照條件好的熱帶、亞熱帶淺海海域。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珊瑚礁不斷擴大、上升,當珊瑚礁最終接近或露出海麵時,便形成了礁盤或島嶼。如同海上明珠的我國南海諸島,就是珊瑚造礁運動的不朽傑作。

珊瑚一般群體生活,固著於海底基岩之上,在生長過程中骨骼部分不斷增長。在海底,以珊瑚骨骼為骨架,輔以其它造礁和喜礁生物的骨骼和殼體,最終構成一個可抵禦風浪的生物堆積體,即珊瑚礁。

珊瑚礁主要分布於砂壩的外側迎風一麵,在深海的海山也有珊瑚礁分布。

由於珊瑚生活的條件是氣候溫暖、水質清潔、含鹽度正常的淺水環境,所以它具有很好的指相意義——即可以判別沉積物形成時的環境。

最奇妙的海中藥材

龍涎香,在西方又稱灰琥珀,是一種外貌陰灰或黑色的固態臘狀可燃物質,取自需宰殺的抹香鯨,從其腸內取其分泌物(即鯨魚的糞便,它是抹香鯨吞食墨魚後,胃腸道分泌出來的灰黑色的蠟狀排泄物)。其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本品係各類動物排泄物中最名貴的中藥,極為難得。

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亞述和波斯的宗教儀式中所用的香料,除植物香料如肉桂、檀香、安息香等之外,就有龍涎。古希伯萊婦女還把龍涎、肉桂和安息香浸在油脂中做成一種香油脂,塗在身上使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個個自然之謎被揭開,大家認為龍涎香是“龍”的口水的說法不科學,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猜想:有人認為它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有的說是海島上和鳥糞飄入水中,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而成的;有的說這是蜂蠟,在海水中經過漫長的漂浮生成;還有的說這是一種特殊的真菌。龍涎香也激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興趣,經過不斷的研究,大家認為這是一種巨大的海洋動物腸道分泌物,至於是什麼動物分泌的,一直沒有弄清楚。

真正發現龍涎香秘密的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島的漁民。這個島嶼上的漁民主要以捕抹香鯨為生。龍涎香其實是抹香鯨的排泄物,抹香鯨隸屬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是齒鯨亞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最大體長達23米,雌性17米,體呈圓錐形,頭部約占體長的l/3,呈圓桶形,上頜齊鈍,遠遠超過下頜。由於其頭部特別巨大,故又有“巨頭鯨”之稱呼,它的頭部之大,任何生物都沒法比!有一次,一位老漁民在剖開一條抹香鯨的腸道時,發現了一塊龍涎香。當時,漁民們認為這是它從海麵吞食的,並沒有當著一回事。但這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立即進行深入的研究,終於解開了龍涎香之謎。

原來,大烏賊和章魚口中有堅韌的角質顎和舌齒,很不容易消化,當抹香鯨吞食大型軟體動物後,顎和舌齒在胃腸內積聚,刺激了腸道,腸道就分泌出一種特殊的蠟狀物,將食物的殘核包起來,慢慢地就形成了龍涎香。科學家曾在一頭18米長的抹香鯨的腸道中,發現了腸液與異物的凝結塊,認為這是龍涎香的開端。科學家們認為,有的抹香鯨會將凝結物嘔吐出來,有的會從腸道排出體外,僅有少部分抹香鯨將龍涎香留在體內。

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它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才能成為龍涎香中的上品。從被打死的抹香鯨的腸道中取出的龍涎香是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它必須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幾十年(龍涎香比水輕,不會下沉)才會獲得高昂的身份,有的龍涎香塊在海水中浸泡長達百年以上。身價最高的是白色的龍涎香;價值最低的是褐色的,它在海水中隻浸泡了十來年。

龍涎香是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幹燥品。取自需宰殺的抹香鯨,從其腸內取其分泌物(即鯨魚的糞便,它是抹香鯨吞食墨魚後,胃腸道分泌出來的灰黑色的蠟狀排泄物)。其味甘、氣腥、性澀,具有行氣活血、散結止痛、利水通淋、理氣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咳喘氣逆、心腹疼痛等症。係各類動物排泄物中最名貴的中藥,極為難得。

世界上最早發現龍延香的國家,是古代中國。漢代,漁民在海裏撈到一些灰白色清香四溢的蠟狀漂流物,這就是經過多年自然變性的成品龍香。從幾千克到幾十千克不等,有一股強烈的腥臭味,但幹燥後卻能發出持久的香氣,點燃時更是香味四溢,比麝香還香。當地的一些官員,收購後當著寶物貢獻給皇上,在宮庭裏用作香料,或作為藥物。當時,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寶物,請教宮中的“化學家”煉丹術士,他們認為這是海裏的“龍”在睡覺時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來,經過天長日久,成了“龍涎香”。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個個自然之迷被揭開,大家認為龍涎香是“龍”的口水的說法不科學,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猜想:有人認為它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有的說是海島上和鳥糞飄入水中,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而成的;有的說這是蜂蠟,在海水中經過漫長的漂浮生成;還有的說這是一種特殊的真菌。龍涎香也激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興趣,經過不斷的研究,大家認為這是一種巨大的海洋動物腸道分泌物,至於是什麼動物分泌的,一直沒有弄清楚。

真正發現龍涎香秘密的是沙特阿拉伯科特拉島的漁民。這個島嶼上的漁民主要以捕抹香鯨為生。龍延香其實是抹香鯨的排泄物,抹香鯨隸屬齒鯨亞目抹香鯨科,是齒鯨亞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雄性最大體長達23m,雌性17m,體呈圓錐形,頭部約占體長的l/3,呈圓桶形,上頜齊鈍,遠遠超過下頜。由於其頭部特別巨大,故又有“巨頭鯨”之稱呼,它的頭部之大,任何生物都沒法比!

有一次,一位老漁民在剖開一條抹香鯨的腸道時,發現了一塊龍涎香。當時,漁民們認為這是它從海麵吞食的,並沒有當著一回事。但這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海洋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立即進行深入的研究,終於解開了龍涎香之迷。原來,大烏賊和章魚口中有堅韌的角質顎和舌齒,很不容易消化,當抹香鯨吞食大型軟體動物後,顎和舌齒在胃腸內積聚,刺激了腸道,腸道就分泌出一種特殊的蠟狀物,將食物的殘核包起來,慢慢地就形成了龍涎香。科學家曾在一頭18m長的抹香鯨的腸道中,發現了腸液與異物的凝結塊,認為這是龍涎香的開端。科學家們認為,有的抹香鯨會將凝結物嘔葉出來,有的會從腸道排出體外,僅有少部分抹香鯨將龍涎香留在體內。

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它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才能成為龍涎香中的上品。從被打死的抹香鯨的腸道中取出的龍涎香是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它必須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幾十年(龍涎香比水輕,不會下沉)才會獲得高昂的身份。

遠古以來,龍涎香就作為高級的香料使用,香料公司將收購來的龍涎香分級後,磨成極細的粉沫,溶解在酒精中,再配成5%濃度的龍涎香溶液,用於配置香水,或作為定香劑使用。所以,龍涎香的價格昂貴,差不多與黃金等價。1912年12月3日,一家挪威捕鯨公司在澳大利亞水域裏捕到一頭抹香鯨,從它的腸子裏獲得一塊455千克重的龍涎香,並以23000英鎊的巨價出售。1955年,一位新西蘭人在海灘上檢到一塊重7千克的灰色龍涎香,賣了2.6萬美元,如果檢到白色的龍涎香,更是無價之寶。但是,要識別龍涎香,必須具備相關的生物學、生態學知識和化學知識,有長期與海洋打交道的經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現代化學實驗表明,龍涎香是一些聚萜烯衍生物的集合體,它們大多有誘人的香味,具有環狀的分子結構。由於人類對各種香味的特殊愛好,香料有很大的市場需求,早在19世紀,化學家就測定了大部分萜類化合物的結構,從天然香精油中分離出香葉醇、芳樟醇、茴腦、檀香醇、龍腦等,並進行了工業生產。從苯環衍生出的人工合成香料,如苯甲酸、乙酸苯甲酯、苯乙醛等也開始生產。1920年,瑞士化學家發現麝香和香貓酮的分子結構,接著美國科學家又發明了合成大環酯的方法,合成了人工麝香。現在,龍涎香中的各種成分均能人工合成,但卻不能完全代替大海贈與人類的龍涎香,因為目前人類的技術還達不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特別是天然龍涎香中的龍涎甾,加入香水中後會在皮膚上生成一層薄膜,能使香味經久不散。

當前,天然龍涎香的國際市場,完全由香水大國法國控製,每千克的收購價在1~4.5萬法郎之間,香料公司加工後的售價為每千克6~10萬法郎。據商業資料顯示,世界龍涎香交易最盛時每年在600千克,隨著人類對抹香鯨的大量捕殺,龍涎香的資源逐年減少,現在每年的貿易額已經減少到100千克,這對喜愛香水的女性和男士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

奇妙的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精華,大海饋贈給人的禮物,為了讓龍涎香的芳芬世世代代永存,我們必須保護海洋環境,保護抹香鯨,讓它們在大海中繁衍生長,不斷地為人類貢獻香中極品——龍涎香。

抹香鯨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它是鯨類家族的潛水冠軍。抹香鯨善於深潛的目的,是在於尋找棲息在深海中的大王烏賊和章魚。人們在抹香鯨的體內曾經發現象小兒頭顱一樣大的大王烏賊的口器。由於烏賊口內有堅硬角質的顎和齒舌,不易消化,抹香鯨吞食烏賊後,腸道內受到刺激而分泌出龍涎香。迄今為止,龍涎香僅發現於抹香鯨腹內,這種灰色或黑色的病態分泌物,有時可以排出抹香鯨體外而浮於海麵上,偶爾也會被海浪衝上沙灘。一般每塊龍涎香不超過幾千克,已知最大的龍涎香重達60千克。

龍涎香是重要而極為珍貴的藥材。龍涎香約含有25%的龍涎香素。龍涎香素是膽固醇衍生物,並且含有苯甲酸。《本草綱目》中記載著龍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陽道、通利血脈”。中醫用龍涎香作為“化痰、散結、利氣、活血”藥使用。可見,龍涎香是治病和補益強壯的名貴中藥。如果病人出現咳嗽氣逆、神錯氣悶和心腹疼痛等病症,可以用龍涎香1道3份,研末衝服。龍涎香素是龍涎香香味的主要成份。這種極為名貴的龍涎香,因為在世界上產量很小而不能人工合成,所以它的價值遠遠超過黃金的價值。龍涎香是香料中的極品,它是高級香水香精中不可缺少的“奇香”。使用其配製的香水香精,不僅香氣柔和,而且留香持久,美妙動人,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現代分析化學指出,龍涎香是由衍生的聚萜烯類物質構成的,這是一種類似於橡膠的物質。其中的多種成分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不少的花的香味以及樹脂的清香正是由於其含有萜烯化合物而形成的)。龍涎香呈蠟狀,生成於抹香鯨的腸道中。

眾所周知,抹香鯨的基本食物是槍(魚則)魚類。在消化的過程中槍(魚則)魚的尖嘴會瑛傷它們的腸道,而腸道中分泌的龍涎香物質正是醫治其傷口的良藥。龍涎香從鯨的腸道中慢慢穿過排入海裏或者是在鯨死後其屍體腐爛而掉落水中。從被打死的抹香鯨的腸道中取出的龍涎香是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它必須在海水中漂浮浸泡幾十年(龍涎香比水輕,不會下沉)才會獲得高昂的身份,有的龍涎香塊在海水中浸泡長達百年以上。身價最高的是白色的龍涎香;價值最低的是褐色的,它在海水中隻浸泡了十來年。雖然龍涎香的所有組成成分現在都能靠人工合成而得到,然而它們的混合物卻不可能完全代替天然的龍涎香。

絢麗多彩的海洋植物

美麗多姿的海底世界,不僅生活著數種類繁多的動物,還生長著各類茂盛的海洋植物。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簡單來說,海洋植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低等的藻類植物,一類高等的種子植物。它們共同幻化出最絢麗美妙的“海底花園”。

◎低等的藻類植物

1.藻類植物

藻類植物

海洋植物以藻類居多。海洋藻類是從原始的光合細菌發展而來的,都是簡單的光合營養的有機體,其形態構造、生活樣式和演化過程都十分複雜。它們介於光合細菌和高等植物——維管束植物之間,在生物的起源和進化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藻類是一種自養型植物,含有葉綠素和其他輔助色素,以單細胞或簡單的多細胞群體形式生活,如衣藻、小球藻、柵藻等。藻類沒有根莖葉的分化,整個植物就是一個簡單的葉狀體。藻體的各個部分都能夠製造有機物,故藻類也稱為葉狀體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體,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目前可食用的海洋藻類有100多種。根據海藻的生活習性,可將海藻分為兩大類,分別是浮遊藻和底棲藻。

浮遊藻無法自由運動,隻能隨波逐流漂浮或懸浮在水中作極微弱的浮動。它們有適應漂浮生活的各種體形,從而增大浮力。例如:有的浮遊藻細胞長出一圈刺毛;有的長有長長的刺或突起物,這些附屬物能使浮遊藻增加與水的接觸麵,使身體產生很大的穩定性,從而自由地浮遊在有光的表層水中;有的結伴來擴大表麵積便於漂浮;此外,它們的個體都很微小,這也是適應漂浮生活的一種形式。

浮遊藻的形狀各有特色,幾乎每個都不一樣。有紡錘形、扇形、星形、橢圓形、卵形、圓柱形、樹枝狀等。不過,浮遊藻身體直徑一般隻有千分之幾毫米,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

棲息在海洋底的藻類,我們稱它為底棲藻。退潮時它們能適應暫時的幹旱和寒冷的環境,隻要海水一漲潮,它們便重新開始正常生長發育。底棲藻大部分是多細胞海藻,用肉眼就能夠觀察到。體形較小的種類有幾厘米長,如絲藻;最長的可達200~300米,如巨藻。底棲藻的形狀也十分奇特:有的像帶子,如海帶;有的像繩子,如繩藻;有的是片狀,如石蓴、紫菜;有的呈樹枝狀,如馬尾藻。它們各自的用途與價值亦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底棲藻的顏色鮮豔迷人,有綠色、褐色和紅色。科學家們根據色素的顏色,把海藻分為三大類:綠藻類、褐藻類和紅藻類。其中,褐藻類隻能生長在海水中,綠藻類和紅藻類海水和淡水都能適應。

◎高等的種子植物

海洋種子植物屬於海洋中的高等植物,它們能夠像陸地高等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從而來繁生後代。海洋種子植物的種類不多,都屬於被子植物,沒有裸子植物,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通稱的海草,另一類就是紅樹植物。它們和棲居在海洋中的多種生物組成沿岸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