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年輕的美國科學家在倫威爾正,在太平洋赤道海域進行鮪魚科魚類生活環境條件的研究。研究考察的方法並不複雜,就是把玻璃浮子用繩子串在一起,布放在16~20千米長的海麵上,然後,再從繩子上引出若幹釣繩,掛上鉛錘和魚鉤沉入海中。這套釣魚工具白天放下去,晚上收回來,工作是很辛苦的。他選擇的這個海區是穩定的東南信風盛行的地方,是向西流動的南赤道海流的流經區。按照通常看法,既然海流是朝西流動的,布下的釣魚工具應當向西漂。然而,科學家發現,沉到海麵下的釣具並不向西漂,而是一反常規地向東漂動著。在赤道海域的表層流下,存在著一支像灣流那樣強大而穩定的向東逆流。在地球赤道海域存在著強勁而穩定的南、北赤道流,以及夾在它們中間的赤道逆流,1957人們便把這支海流命名為“克倫威爾海流”,也叫“赤道潛流”。
正文 克倫威爾海流(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