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洋概覽(2 / 3)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4.波浪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麵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5.大陸架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麵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架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架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6.海島

如果根據世界各國出版的地圖書中發表的海島數目統計,世界上有10萬個左右的海島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世界各國統計計算的標準、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島;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裏以上海洋中的小塊陸地才算島嶼。顯然,標準方法不同,所統計的數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亞,它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印尼政府有關部門統計為13000多個,而印尼海軍統計為17000個。一個國家不同部門統計的海島數目就相差約4000個。

全世界島嶼的麵積共約977萬平方公裏,占陸地總麵積的1/15。

7.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麵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隻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8.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製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製遺傳基因使具有洄遊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裏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麵,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