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是小偷的雅稱。你知道他的來曆嗎?這裏麵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呢!
東漢年間,潁州許(今河南許昌)地有一個人名叫陳實,初為縣吏,後為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長。他平日辦事公平,為人厚道,每辦理一個案件,不僅秉公處理,還與當事人講明道理,使人心服口服,毫無怨言。
有一天,天氣很熱,他睡覺時沒有關窗戶。半夜,有個小偷從窗戶裏跳進來準備偷東西。陳實本來是看見了的,但是,他既沒有上前去把賊抓住,也沒有吆喝一聲把賊嚇跑,而隻是翻了翻身,又佯裝睡去。
那賊聽見陳實翻翻身又睡去,不敢下手,但又不甘心就此離去,所以便爬到梁上暫時藏起來,等候陳實睡熟以後再偷。小偷的動作,陳實眯縫著眼看得一清二楚,待小偷在梁上趴定之後,他把跟他在一個屋子裏睡的兒孫們都叫醒。
“都醒醒,都醒醒!”陳實說道,“我給你們說個事兒。”
兒孫們七嘴八舌地說:“半夜三更,說什麼事兒呢!您老有什麼教訓,明天再說吧!”
“不行!”陳實的口氣非常嚴厲,“等到明天,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好,您說吧!”兒孫們不再敢說什麼了。
陳實一字一句地說道:“好人和壞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分開的,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養成的。所以,如果你們行為在乎日不檢點的話,今天做一件壞事,明天做一件壞事,時間一長,養成了惡劣的習慣,想改也就很困難了。”
“爺爺!”一個最小的孫兒插話了,“這話您給我們說過好多遍了,怎麼今天半夜三更又說起來了呢?”
“我所以半夜三更把你們叫醒再來說這些話,是因為讓你們知道我說的話是有事實根據的。你們看,我們梁上趴著的這位君子,原來也是個天真的孩子,由於平日不檢點自己的行為,一誤再誤,現在變成小偷了。”
眾兒孫一聽非常吃驚,急忙向梁上看。梁上的小偷更吃驚,他知道自己已被發現了。不過,這小偷聽出了陳實說的話,並沒有加害自己的意思。於是,便從梁上跳下來,跪在陳實的麵前,說道:
“小人有罪!”
“你是怎麼當了賊的?”
“我原來也是個老實農民。十八歲那年,有一天鋤地回家,路旁有一隻雞,我順手拾起一塊石頭,向那雞投去。我原本是想看看我是否能打準,誰知卻把那隻雞打死了。那是我二嬸家的雞,如果我把死雞給她抱去,大不了她也隻是吵一頓。可是,我沒有那樣做,我暗自煮煮吃了。誰知這吃,吃饞了嘴,見人不在,我便故意打別人的雞吃。打不容易,又改成偷。偷的多了,便賣了買別的東西。以後又覺得偷雞子不值”個錢,不如偷別的值錢東西。就這樣,越陷越深。”
“你起來吧!’’陳實和氣地說,“聽你說話,倒是實情;願意說實話的人,多半有改惡從善的決心。我給你兩匹絹,你拿去變賣了。要務農,買幾樣生產工具;要經商,可以作為本錢。以後再不要去偷竊了。”
“是!”那小偷感動得哭了起來。
據記載,潁川許縣的小偷,從此全部改邪歸正了。
“君子”,是古時對好人的統稱。陳實所說的“梁上君子”,就是指到他家行竊的那個小偷,到現在便借用為小偷的雅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