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了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垮台。9月,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會上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同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了第一麵五星紅旗。國旗麵的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麗。
我國第一麵國旗產生於清朝末年。當年,清朝政府洋務派官僚李鴻章向慈禧太後奏請製定國旗,並呈上畫有虎、豹、獅、龍、麒麟、八卦等圖案的國旗。慈禧決定用金龍旗為國旗,通稱黃龍旗。黃龍旗最初為三角形,後改為長方形。從1900年起,在全國懸掛至清朝滅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一致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的國旗也由代表們擬定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共和的意思。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建立了獨裁的“國民政府”,改“國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