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校園侵害:讓孩子敢於向不良行為說“不”(1 / 2)

在人們的印象中,校園是個純淨的地方,同學們應該互幫互助,開心快樂才對。可是,今日的校園並不單純,一些孩子常常無故遭到個別同學的辱罵甚至毆打。通常欺負人者並不覺得自己不對,受害者則常常因為膽小怕事,從而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變得強大又不恃強淩弱呢?這值得每一位為人父母者認真思考。

費琳琳今年14歲,正讀初中2年級。一天午飯後,她正在和其他同學討論問題,高年級的兩男一女3名同學突然來找她,並把她叫到一個隱蔽的地方。

“你是不是說過你要揍顧芳?”那名女生問費琳琳。顧芳是費琳琳的同班同學,最近她們之間發生過一些矛盾。“說過又怎麼了?”費琳琳反問該女生。

“你還挺狂……”那個女生氣得不行,當即拿起卷起的書就朝費琳琳的臉上打了兩下。費琳琳想反抗但反抗不得,因為同來的兩名男生把她的胳膊死死地別著,讓她不能動彈。那女生又打了幾下,臨走前,其中一名男生還狠狠地踹了她一腳。

那3名同學離開後,費琳琳覺得臉上火辣辣地疼,同時左耳耳鳴,頭疼惡心。一位路過的老師看到了她,問明情況後,把費琳琳送到醫院,被初步診斷為外傷性頭痛。費琳琳的媽媽心疼地說:“都是孩子,發生矛盾拌幾句嘴就行了,也不至於下如此狠手。”

事發後,學校找到了那幾名肇事的學生,他們都做了檢討,寫了檢查,也向費琳琳道了歉。而去,他們的父母專門拿著營養品到醫院去看望費琳琳,並表達了歉意。

還有些父母因此質問學校,為什麼不能杜絕這種欺負同學的事情發生。學校也很無奈地解釋,因為這種事情事發都比較突然,等到學校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隻能加強對學生平時的教育,希望這樣做可以消除校園暴力的苗頭,讓同學們更加互助友愛。

孩子都是純真友愛的,當他們處於成長階段的時候,就會模仿大人們的行為。當他們看到電視上、電影上關於黑幫打鬥的鏡頭,可能會比較興奮,以為那是講義氣的行為。所以,為人父母者要學會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美的,哪些行為是醜的,哪些行為是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哪些行為是有害的。不要放任孩子隨波逐流,任性發展。

其實,不論是欺負別人的人,還是被欺負的人,在心理上都會留下陰影,嚴重的甚至會構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欺負人的人,會變得越來越自私任性,甚至凶殘,如果沒有老師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可能最終會走上不歸路;而被欺負的人,則會變得緊張恐懼,消沉抑鬱,甚至自殘自殺,甚至以牙還牙,做出更為暴力的行為來。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是不是在健康快樂的成長。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偏差,幫助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做父母的責無旁貸。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智對敲詐勒索

敲詐勒索不僅發生在成人社會中,在學校中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上6年級的兵兵從爸爸錢包裏偷偷拿了300塊錢,爸爸發現後,把他打了一頓。在爸爸的追問下,兵兵這才說,自己拿錢是由於他受到了幾個大孩子的勒索,如果不給他們錢,他們就會在放學的路上揍他。爸爸聽了之後,這才知道一向品學兼優的兵兵為什麼最近像變了個人一樣,不僅沉默寡言,還偷起錢來……

其實,敲詐勒索者就是看準了孩子這種膽小怕事的性格,才對他下手的,但做壞事的人是心虛的,所以父母不要讓孩子膽小怕事。另外,麵對敲詐也不能衝動。有些性格剛強的孩子遇到了敲詐,自己跑到商店買了把水果刀,想給敲詐者點顏色看看,這樣也是不對的。

父母要告訴孩子,一旦出現這種問題,要及時向父母和老師求助,如果情節嚴重,可以報警請求警察協助處理。要讓孩子相信,父母和老師永遠是他最值得信任的人。

不過,作為父母要有教育的敏感性,對孩子的異常舉止要重視。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閱曆還不足以麵對這種不良事件。一般受到勒索的孩子都會表現地非常不安,甚至性情大變。有的孩子本來很活潑,卻因為被勒索變得沉悶,對什麼都沒興趣。

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父母的關愛可以打開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向你敞開心扉。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變化之後,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孩子大聲訓斥或者大打出手,這樣隻會使孩子更加痛苦,也解決不了孩子真正的問題,最後導致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