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7.取水生火:教孩子要特別注意一些細節(1 / 2)

野外宿營的時候,取水與生火的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有水就可以保證人的生存,而火能給人溫暖,蒸煮食物,還防禦野獸侵襲,等等。但在野外的取水生火,並不像在家中一般那麼隨意簡單。所以,父母要教孩子特別注意一些細節,讓他能學會正確地取水與生火。

上初中2年級的楊柳為了鍛煉自己的意誌力,也為了培養自己的生存能力,所以他利用暑假參加了一個野外生存夏令營。

這一天,夏令營的活動是野外取水生火。楊柳和自己小組的成員取水很順利,因為在活動地點不遠處就有一個小池塘,大家用老師教給的淨水方法,很快就得到了可以飲用的水。但到了生火的時候,楊柳和夥伴們卻遇到了困難。用放大鏡生火,是大家老早就想做的事情,可是生起來的火都是煙很大,隻有一點點火星,無論如何也不能生起一個可以煮飯、可以防禦的火堆。

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大家不斷嚐試各種材料,麵巾紙、幹草、樹枝、各種樹葉,而且還調整了生火的位置與材料的放置。最終,楊柳和夥伴們終於利用放大鏡聚焦的原理點燃了火堆,大家看著火苗在一堆幹樹葉中跳躍的時候,都歡呼了起來……

楊柳回家後,將這次夏令營的經曆寫了一篇文章,他在文中寫道:“在家中,水、火都是扭開閥門就能用了。但到了野外,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真的是需要好好學習的啊!”

楊柳通過一次夏令營學到了生存技能,這對他來說將是難忘的經曆,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參照楊柳的做法,來補充相關知識。一旦他身處野外,這些知識將對他的生存起重大幫助作用。

水被稱為是“生命之源”,無論是在哪裏,水都是保障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旅遊又是一件消耗體力與水分的事情,所以旅途中的補水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而火的作用也不容人小覷,除了能夠將食物煮熟,避免人吃生食生病之外,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還可以烘幹衣服;更能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還可以驅走害蟲,並能鍛燒金屬打製工具……可以說,在野外,學會正確取水和生火是十分有用的。

因此,父母要教孩子一些細節的東西,讓他學會在野外環境中取水、生火,這也是在鍛煉他的意誌力,培養他的生存能力。

培養建議

建議一:幫孩子學會尋找水源

俗話說:“饑餓能擋,口渴難捱。”水在生存中比食物更加重要。科學研究表明,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如果有充足的水供應,人的存活極限為90天。但如果沒有水,在16℃到23℃的氣溫下,人一般隻能存活10天,如果處在36℃的高溫下,則僅能存活3天。由此可見水的重要性。

在野外,首先要尋找溪流,如果找不到小河、溪流等水源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周圍的植物來解渴。如白樺樹的樹汁、山葡萄的嫩莖、芭蕉莖、仙人掌,等等。若是實在尋不到可以解渴的植物,還可以將塑料袋套在生長旺盛的樹枝端部,把袋口紮緊,樹葉蒸發出的水分會聚集在袋中。氣溫較高時,利用這種方法每天也可以收集到一些水。此外,還可以在清晨收集凝結在植物上的露水,也能解幹渴之急。

建議二:教孩子學會對水進行處理

盡管通過各種途徑可以獲得水,但是有時候一些河流、水潭中的水卻並不能直接飲用。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在野外無論多麼口渴,也不能飲用未經處理的水。也許那些水看似清澈,但其中卻含有多種細菌,人若是誤飲就有可能因此患病。

某考察隊正陷入缺水的境地,口幹舌燥的隊員們忽然發現前方有一個水潭,大家立刻都圍了上去。盡管大家極度幹渴,但還是想要給水消毒。可惜,淨水藥片用完了。

於是,幾名隊員開始在周圍搜索,正好附近有榆樹,大家摘了些榆樹葉搗爛,投入了裝滿水的水桶中。攪拌3分鍾後,又等了10分鍾左右,渾濁的水變得澄清。接著,大家又往裏加了些高錳酸鉀,半小時後,盡管水變成了淡紫色還帶了一點氣味,但水已經可以喝了。考察隊終於及時補充了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