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9.蛇蚊蟲咬:別讓孩子的“小傷”變“大害”(1 / 2)

旅遊路上,有時候人並不“孤單”,各種各樣的小昆蟲,甚至爬行類動物——蛇,都會“好心”地來陪伴。而人們由於不熟悉這些昆蟲動物的習性,或者無意間驚擾了它們的生活,它們就會對人展開攻擊,給人留下或大或小的傷口,讓人的身體變得不舒服,甚至還有可能給人的生命造成威脅。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應對蛇蚊蟲咬,保護人身安全。

暑假的時候,上初中2年級的楚剛和幾個同學到郊外遊玩。路過一處草叢的時候,他們驚動了一條蛇,楚剛的右手小指被蛇狠狠地咬了一口。

當天晚上,楚剛回到家後,媽媽就發現他的右手、右胳膊腫了起來,而且皮膚也開始發紫。媽媽嚇壞了,連忙和楚剛爸爸一起把孩子送到了當地的診所。但值班醫生經驗不足,缺乏蛇咬傷的救治常識,他對一家人說:“不要緊,休息幾天就好了。”他隻做了簡單處理,開了些消炎藥就讓楚剛回家了。

哪知道,一星期以後,楚剛開始是感覺頸部、舌頭發硬,牙關有些發緊,連說話都說不利索,接著他的下頜、頸部開始抽搐。媽媽再次把他送進醫院,經檢查診斷為“破傷風”。後來,爸爸媽媽帶著楚剛四處求醫,幾經搶救,才最終保住了他的生命。

一位醫生缺乏治療蛇傷的經驗,對楚剛不負責任的處理,差點讓一條年輕的生命就此消失。由此可見,父母該讓孩子適當掌握一些蛇蚊蟲咬傷的緊急處理,這樣才不至於危及生命。

一些蚊蟲或者毒蛇會對人的身體甚至生命產生威脅,所以還是需要注意對其進行防範,無論何時都要以保護個人生命安全為主。昆蟲對於人類的威脅也許沒有毒蛇那麼嚴重,但是也不能小視。某些帶毒昆蟲的咬傷同樣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危害。而對於蛇類的咬傷,若是毒蛇,則更需要快速而準確的處理,以防止延誤治療。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相關知識,以幫助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防護和救治。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巧妙應對小蟲入耳

有些小蟲並不會去叮咬人,但是它們也一樣能讓人感覺不舒服。這樣的小蟲多習慣於鑽一些黑黒的小孔道,而人的耳朵和鼻孔就是它們感覺不錯的去處。但是鼻子有呼吸功能,小蟲會受到驚嚇,於是“安靜”的耳朵就成為了它們喜歡鑽的地方。

上小學4年級的豐誌和父母一起到郊外野營。半夜,豐誌感覺右耳朵很疼,他叫醒媽媽,媽媽發現原來是一隻小甲蟲鑽進了豐誌的耳朵。媽媽也嚇得大叫,連忙用手就去掏,可是越掏小甲蟲鑽得越深。

豐誌爸爸也被驚醒了,問明情況後,他連忙從隨身的包中掏出一瓶白酒,反複滴入豐誌的耳朵。最後,小甲蟲醉了,豐誌起身歪著頭跳了跳,小甲蟲順利地流了出來。

豐誌的爸爸顯然很有經驗,多虧了他的經驗,豐誌的耳朵才沒“遭殃”。小蟲入耳一般在野外較為多見,所以在孩子去旅遊的時候,父母要提醒他學會三招對付小蟲入耳:第一,一般小蟲入耳,不要慌張,隻要把頭向兩側歪一歪或跳一跳,讓昆蟲自動出來;第二,對會飛的昆蟲,用電筒等工具在耳前照一照,昆蟲見光後會飛出來的;第三,對不能飛的,可用白酒(或酒精)、油等滴入耳朵裏,就可以輕易取出或讓它自動爬出來了。

建議二:讓孩子學會快速處理蛇咬傷

在參加戶外活動,或者在戶外休息的時候,也許會不經意就碰到蛇類棲息的草叢、石縫或者其他陰暗潮濕的地方。而人一旦驚擾了蛇,就有可能會被蛇咬傷。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最基本的快速處理蛇咬傷的方法。

首先應該判斷是否為毒蛇咬傷,通常來說,傷口上有兩個較大、較深的牙痕,就是毒蛇咬傷。若僅是成排的細齒狀“八”字形牙痕,說明是被無毒蛇所咬,此時隻需要對傷口做正常處理,若有條件再送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