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5歲多,該上學了。慕尼黑有天主教會辦的學校,也有猶太教會辦的學校。猶太人的子女大多上猶太學校。可是,猶太學校離家遠,學費又貴,阿爾伯特進了一所離家近的天主教會辦的小學。
海爾曼?愛因斯坦先生對宗教和神學不感興趣。在他看來,信猶太教、信天主教或者幹脆不信教,都無所謂。猶太教徒愛因斯坦先生甚;至以思想開通、不遵守世代相傳的猶太教禮而自豪呢!
兒子和父親不一樣。阿爾伯特的心裏充滿了宗教感情。教義課上講的那些聖經故事,教堂裏的那種莊嚴氣氛,蕩漾在空中的鍾聲,唱詩班的深沉的歌聲,喃喃的祈禱聲——“阿門”,這一切在阿爾伯特心裏產生出一種神秘而又崇高的感情。
阿爾伯特在學校裏成績平平,可是他那樣善良、虔誠,同學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老實頭”。但是,當有一次教義老師宣傳對猶太人的宗教偏見時,他深深地受到了刺激。
當時,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像洪水一樣在德國泛濫。每天放學時,阿爾伯特和同學們都能看到帝國的軍人們昂首挺胸,在鼓聲和軍號中行進。看到他們兩眼緊盯前方,膝蓋繃得筆直,雙臂擺動成直角,好不威風的樣子,同學們總是高興得又蹦又跳。但他卻感到厭惡和精神痛苦。
愛因斯坦從6歲開始練習拉小提琴,起初是被迫的,不久就讓音樂征服了。隨著時光的流逝,音樂使他入了迷,後來幾乎成了他的“第二職業”。不管旅行到哪裏,愛因斯坦總是不離小提琴。他最欣賞海頓、巴赫和莫紮特的樂曲。成為學者之後,他還經常在柏林和美國公開登台演奏,為慈善事業募捐。
從少年時代起,愛因斯坦就不懂得怕人。他反對“說話看風使舵”,喜歡開誠布公,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而且不考慮別人的反應。在為人道主義而鬥爭的過程中,遇到那些個膽小怕事、畏首畏尾的學術界的朋友時,他總是不屑一顧,還以溫和的、打油詩的方式予以嘲諷。
小愛因斯坦在學校並不出色,他看上去“平庸遲鈍”。在家裏,他叔叔幫助他學習數學並使他對數學產生了極大興趣,阿爾伯特對磁鐵及其工作原理也感到好奇,當時的德國科學氣氛很濃,德國的先驅者們創造了包括摩托車和小汽車在內的許多新產品。
阿爾伯特10歲時,進了路提波德中學。這所學校的宗旨就是把學生訓練成機器。那些軍人一樣的老師,把希臘文、拉丁文往學生的頭腦裏塞。學生就像士兵,他們的天職就是服從。就連數學、物理和哲學,上起課來也像軍事訓練一樣乏味。
鄰居雅各布叔叔是個工程師,也是個數學愛好者。他還是一位很高明的教師,能把抽象深奧的公式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他認為阿爾伯特對數學有著神奇的天賦,經常來和這位中學生談數學。
12歲的阿爾伯特,根本不懂什麼叫幾何,但是他被這個定理的證明迷住了,他雙手支著腦袋,皺起鼻子,一連3個星期,總是坐在自己的小書桌前苦苦思索。最後,居然給他證明出來了。2000多年前的一位哲人首次證明的定理,被他這個12歲的孩子獨立證明出來了,阿爾伯特第一次體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孩子的創造才能被激發了。
在這以後,一位俄國大學生塔爾梅送給阿爾伯特一本幾何教科書。他手捧這本“神聖的幾何小書”讀得心醉神迷^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時體驗到的喜悅和驚奇更升華了。那一個個幾何定理的證明,嚴密得滴水不漏,使人不能有半點懷疑。
就像那隻羅盤,使他對自然和自然的規律性開始感到驚奇那樣,幾何,使他對人的思維,對人的思維有能力了解自然感到驚奇。好奇心,那研究問題的神聖的好奇心,在他幼年時候還隻是一枝嫩芽,現在漸漸地茁壯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