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有了在海上建造核電站的設想,因為在海上建造核電站有許多優越條件。首先海上核電站的造價要比陸地上低。這樣,在同等投資的條件下就可以建造更多的核電站。其次,可以隨便選擇站址,不必像在陸地上那樣受地震、地質等因素的限製,也無需顧及是否在居民稠密區等各種情況的影響。另外,海上的工作條件,不存在陸地上那種“因地而異”的種種問題。這樣就可以使整個核電站按“標準化”的要求以流水線作業的方式進行建造,從而大大簡化了核電站複雜的生產程序,便於批量生產和使用,顯著降低了造價,縮短了建造周期。
既然海上核電站有這麼多的優點,但為何沒有得到迅速發展和應用呢?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對於海上核電站的安全等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諸如:核電站建在海上會不會汙染海水呢?發出來的電如何輸送出去?在海上建造核電站的投資等一係列的問題,科學家們爭論了近10年,最後在1982年12月,美國原子能協調委員會才批準美國建造海上核電站的計劃。
這個漂浮在海上的核電站是由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負責設計的。它是在一個長130米、寬120米、深12米的鐵製浮動箱上建造的小型核反應堆。浮動箱浮出水麵3米高,處於水下的部分有9米。整個核電站重約16萬噸,可以在深15米的淺海中漂浮。它的周圍有一圈防止海潮和巨大的海浪衝擊的圓形防波堤。
這種防波堤造得相當堅固,它是由1.7萬多個像星狀一樣的鋼筋混凝土堆樁壘成的。在堤的下邊,由許多個長60米的混凝土沉箱作地基,支承著防波堤。在堤上還建有水閘,以便使海水能夠進入核電站周圍,作為反應堆工作時的冷卻用水。但當大型油輪高速駛近核電站麵時,或者當特別大的海潮來臨時,就必須及時將閘門關上。
為了便於建造可以先在海港內進行建造,然後再用大輪船把它拖至離海岸不遠的淺海區,或拖至海灣附近。電站發出的強大電力,可以通過海底電纜與岸上的電網接通。
海上核電站的安全問題也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它和陸地上的核電站一樣,也都有專門的廢水、廢料處理措施,不會將帶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直接排入海水中。不僅如此,它還給海洋帶來了有利條件,由於海上核電站建有較為高大的防波堤,能引來魚蝦等海洋生物洄遊,大大促進了海洋生物的養殖和捕撈事業的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海上核電站的優點。特別對於像英國、日本、新西蘭這些島國來說,其陸地麵積小,適合建造核電站的地方不多,而它們的海岸線卻很長,因而發展海上核電站正是它們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