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們都有自己行動的心理原則,其實這也就是為人處世的態度。怎樣建立一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網?如何獲得好人緣?其實,答案隻有一個,活學活用生活中的社交心理學,會讓你的社交左右逢源。
讓對方看一眼就記住你
首因效應也被稱為“第一印象”效應。在短時間內以片麵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是第一印象,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近代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曾經指出:“保持和複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並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係列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設計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洛欽斯請四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四篇文章,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後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在後,則降至18%,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在生活節奏如同飛快奔馳的列車的現代社會,很少有人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證實一個留給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一天上午,張霄趕到某公司參加最後一輪應聘,主考官是該公司的王總。在考試快要結束時,張霄才滿頭大汗地趕到了考場。王總瞟了一眼坐在自己麵前的張霄,隻見他滿臉通紅,大滴的汗珠子從額頭上冒出來,上身一件紅格子襯衣,加上滿頭亂糟糟的頭發,給人一種疲疲塌塌的感覺。王總仔細地打量了他一陣,疑惑地問道:“你真的是研究生嗎?”。張霄很尷尬地點點頭回答:“是的。”接著,心存疑慮的王總向他提出了幾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張霄漸漸靜下心來,回答的頭頭是道。最終,王總經過再三考慮,最終決定錄用張霄。 第二天,當張霄第一次來上班時,王總把張霄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原本在我第一眼看到你的時候,我不打算錄用你,你知道為什麼嗎?”張霄搖搖頭。王總接著說:“當時你的那副尊容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滿頭冒汗,頭發散亂,衣著不整,特別是你那件紅格子襯衫,更是顯得不倫不類的,不像個研究生,很像個自由散漫的社會小青年。你給我的第一印象太壞。要不是你後來在回答問題時很出色,你一定會被淘汰。”
張霄聽罷,這才紅著臉說明原因:“昨天我前來趕考時,在大街上看見有人遇上車禍,我就主動協助司機把傷員抬上出租車,並且和另外一個路人把傷員送去醫院。從醫院裏出來,我發現自己的衣服沾了血跡,於是,我就回家去換衣服。不巧我的衣服還沒幹,我就把我二弟的一件襯衫穿來了。又因為耽誤了時間,我就拚命地趕路,所以,時間雖然趕上了,卻是一副狼狽相……”
王總這才點點頭說:“難得你有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不過,以後與陌生人第一次見麵,千萬要注意自己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啊!”
張霄的工作很出色,不出半年,就被升為業務主管,深得王總的器重。
從以上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印象”相當重要。有時候,“第一印象”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前程甚至命運。
第—印象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別、年齡、體態、姿勢、談吐、麵部表情、衣著打扮等,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征。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比較重要的名詞。在結交朋友的時候,第一印象總是十分重要的,但千萬不要把第一印象變成對朋友揮之不去的“終影”,一旦踏入這一誤區,那麼許多友誼便會中途夭折。
現實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許多場合,如出差在車、船上的鄰位旅客,入學遇見同班新同學,出席會議初次邂逅的與會者等。雖然對人家的個性品德等一無所知,但卻由對方的衣著、容貌、談吐舉止表情等方麵,留下印象,並與之結交成朋友。
傑克走進公關經理室就對副經理湯姆頗有好感,他幹脆利落的工作作風,風度翩翩的儀表,尤其是對傑克十分熱情,當他抬頭打量傑克時,湯姆便喊道:“嗨!小夥子,你好,請坐”。隨後帶著他熟悉了公司的各個部門,還重點介紹了室內情況,傑克對此感恩不盡,認為湯姆是個講義氣的朋友。而另一室的工程師克魯臉色陰沉沉地,手裏正忙著設計,抬抬頭連聲招呼也沒打,傑克在心裏給克魯下的定義是“呆板、不熱情,肯定是個冷血動物。”
此後,傑克碰上事:就以此為“尺度”進行衡量了。
可是過了不久,湯姆利用傑克的信任和年輕,讓他在眾人麵前跌了一個大跟頭。傑克後悔莫及,為什麼要為湯姆賣命。而為他挽回損失與聲譽的,恰恰是工程師克魯,他揭穿了湯姆的詭計,為傑克洗刷了不白之冤。
傑克之後痛責自己,不該“先入為主”,以一時的好惡來取舍朋友,直到那善於偽裝的“朋友”把自己推入陷阱,可是此時後悔已經遲了。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它來幫助我們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銷:首先是麵帶微笑,這樣可能獲得熱情、善良、友好、誠摯的印象;其次應使自己顯得整潔,整潔容易留下嚴謹、自愛、有修養的第一印象,盡管這種印象並不準確,可對我們的推銷總是有益處;第三使自己顯得可愛可敬,這一切必須由我們的言談、舉止、禮儀等來完成;最後盡量發揮您的聰明才智,在對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會左右對方未來很長時間對您的判斷。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架起交際橋梁的基石,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因為第一印象會給別人造成“先入為主”的效果,雖然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首因效應。所謂首因效應,《心理學新詞典》中這樣解釋:“在人際知覺過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亦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第一印象是人們長遠交往的基礎,是彼此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石。與人初次見麵時,儀表、談吐、禮節、態度等就形成了我們的第一印象,別人常常會通過第一印象來評價我們;而我們也常常在看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眼之後就在心裏判斷他的品位、能力和性格等。
社會複雜,人在與人交往時,因功利性,而心懷叵測,這種人到處都有,當朋友對你好時,不要沉湎於其中;當朋友對你有些冷淡時,也不要過分計較。“知人知麵,不知心,畫人畫虎,難畫骨”,每個朋友背後的“目的性”大多一時難以確認,所以還是以靜觀動好。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真心”。否則,以過早的表麵印象取舍下結論,會使你結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釀成災禍。也會使你錯過真誠的朋友,遺憾終生。
真心為對方打開方便之門
張蘭是個很熱情的女孩,她應聘到一家公司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就覺得辦公室的氛圍有些不對勁。因為第一天上班很興奮,她和大家一個個打招呼,但幾乎所有人的反應都很冷淡。通過一天的觀察,張蘭發現公室裏六個同事,大家都隻是在埋頭忙自己的事情,誰也不和誰說話,即使碰麵也很少打招呼,除了公事上的來往,幾乎沒有一句別的話要說。即使下班,大家也是各走各的。
張蘭覺得奇怪,為何大家相互間這麼冷淡呢?不久她明白了:原來公司的競爭比較激烈,每個人都把別人當成了競爭對手,為了提升業績,都在暗地裏較勁,雖然同處一個辦公室,但彼此之間都是虎視眈眈。彼此之間難有深入的交流,整個工作氛圍也被弄得十分嚴肅。
張蘭覺得這樣是不好的。競爭必不可少,但是彼此之間的交際更有必要,於是她決定努力緩和一下大家之間關係。她每天來到公司都和大家熱情地打招呼,下班後還約大家一起去逛街。雖然大家都沒有真心地搭理她,但她並沒有放在心上,照樣熱情不減。有時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還去虛心地向前輩請教,要是看到誰忙不過來,她還會主動地去幫忙。
半個月下來,辦公室的氛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張蘭和每一個同事都處得很好,而且,之前互不理睬的同事之間也有了交流,大家的關係越來越友善和親密了。在張蘭的促進下, 同事的關係變得很融洽,大家上班開開心心,下班了還一起出去玩。不但沒有影響工作,業績還有了大的提升。
經過這件事,張蘭深深地體悟到,與人交往需要以心換心,而且要主動地熱情地去接近別人,不要被別人冷漠的外表嚇倒,當你付出真心以後,別人也會真心地回報於你。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在交往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形形色色、千奇百怪,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需求。人們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人際關係,很多人都不能順利越過“社交”這個門檻,一個個都被拒絕在了別人的“心門”之外。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要進行交流和溝通,每個人都有交往的心理需求和渴望。因此,要實現彼此之間的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關鍵是交往不光是用嘴和行動,更要用心。如果人們都不能坦誠相對,彼此過分防備和敵對。那麼人際關係必然會僵硬。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心與心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如果在交往中自己不用心,態度不夠端正,內心不夠誠懇,說話辦事不夠盡力,那麼是很難贏得別人接受和信任的。有人會覺得人際交往很難,而有人則認為很簡單。到底是難是易,這就需要看交際主體是采取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社交了。人際交往是人們心與心之間的交流,不要以為別人的心門是緊閉的,其實隻要你走近,並用心去敲,就會發現,原來對方的心門是虛掩的,隻要輕輕一推就會打開,隻要你走上前去,用心叩響,對方的心門就會為你敞開,並熱情地迎接你。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發現,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冷若冰霜,但是一旦熟悉起來,原來他們是很隨和、很熱情的。交往貴在真誠,當你用自己和善的真心打動了對方的心,對方是很容易接受你的。如果大家之間都保持冷漠,被動地等待別人來接近你,那麼就可能使彼此的關係僵化,無法做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