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報告顯示,人流的地區分布是城市高於農村,以天津、上海、北京最高,而且出現反複多次的情況,最多的人工流產次數達15次。
人流不僅會給女性造成生理損傷,還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而導致人工流產的主要原因是性與生殖健康、避孕知識缺乏,未采取避孕措施。
在未婚者人流者中有80%沒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其中有23%不懂得避孕。調查發現,北京青少年人流率為5%
一項對2600名大學生婚前性行為態度的問卷調查表明:有70.4%的被調查者“不刻意追求,但感情成熟時,也不介意發生”,認為“無所謂”的有7.3%。
專家為此建議,為青年女性提供生殖健康知識,進行科學的避孕指導,推遲其性生活的年齡,降低人流率,減小對其健康以及婚姻生活的影響,預防心理傷害。
63%的德國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避孕
在德國,父母與子女如何交流性話題?一項針對大約3000名父母和他們的3000名14歲~17歲子女的調查發現:
1、73%的女兒和53%的兒子從父母那裏得到性知識。
2、69%的女兒和49%的兒子認為,母親是他們性知識的最重要的來源。
3、不論是女兒還是兒子,都從父母那裏得到有關生殖係統解剖學、避孕和性病等方麵的知識,但性實踐知識、同性戀以及手淫等方麵的內容提到的比較少。
4、那些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和比較保守的父母,與子女談論性的話題更少,而且更希望將子女性教育的任務留給學校和其它教育機構。
大多數父母認為性教育是一種重要的預防性手段。針對德國父母的抽樣調查發現,74%的父母表示他們不會反對子女在18歲以下就有穩定的性關係——當然是在使用避孕手段的情況下。67%的父母允許他們的青少年子女在家裏發生性行為。一般來講,德國的家庭和社區提倡年輕人延遲第一次性行為發生的時間。也有許多青少年希望能保持禁欲,因為他們感到太羞澀或者還太年輕,還沒有對性產生興趣,或者還沒有發現合適的性夥伴。盡管有些父母與他們的子女討論性問題,但是有90%的父母還是希望學校能夠提供性健康教育。權益、責任和尊重三種價值觀念,是德國對青少年進行性和生殖健康教育的基礎。德國強調青少年在處理性的問題時,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對方負責,即所謂的“雙重責任”。
德國人將避孕用品看成是避免造成人工流產的方式。家長、學校和社區都支持性活躍的青少年使用避孕手段來保護自己。
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63%的德國青少年使用口服避孕藥,有57%使用安全套。安全套可以在藥店、雜貨店、餐館等大多數公共休息場所中的自動售貨機得到,口服避孕藥丸等由保險計劃負擔。使用口服避孕藥的比例高於安全套。
吃避孕藥5種常見不良反應
短效避孕藥是目前應用最多、最廣的一種避孕藥,它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時間短,所以要每天按時服用,1個月經周期必須連服22天才能起到避孕效果。短效避孕藥由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製而成,對一些女性來說,兩者的含量可能並沒有恰到好處,從而出現了不良反應,這時,服藥的女性應該予以重視,采取必要的措施,盡量避免藥物對身體的傷害。以下是5種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我們同時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