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火力發電廠的計算機控製(二)(2 / 3)

(4)潤滑油壓大於5.88x10P。

(5)調速油壓大於166.6x104Pa。

(6)二級減溫器左、右側出口溫度與上缸溫度之差大於100攝氏度。

以上六項條件中有任一項不符合要求時,打印機打印出有關的數值,如全部符合要求,便自動轉入下一項操作程序。

5.投入汽機衝轉升速程序衝轉升速程序的功能是開啟主汽門使汽機啟動,衝過臨界轉速直至轉速大於2900rpm。然後,自動轉入下一項大的操作程序、衝轉升速程序的簡化框。

6.投入發電機並列程序,並列程序的功能是完成從投入電壓調節程序開始,經捕捉同期、並列、直到發電機有功負荷升至70MW為止的操作。完成後,自動轉入下一項操作程序。並列程序的簡化框。

7.投入升有功負荷時汽機設備的操作程序本程序也是較繁雜的操作程序,大約有40個小的操作小程序段組成。它的任務是妥善處理整個熱力係統中的參數調節和閥門位置,以便從啟動狀態過渡到正常運行狀態。

本程序的主要操作內容有

(1)判斷有功負荷大於30MW時,全關凝疏門、導管疏水門。

(2)完成上項後,開軸封及門杆漏汽門,開排水泵,投入加熱器水位調節程序。

(3>查下缸溫度大於35(TC時,全關高、中、低壓各聯箱疏水門。

(4)查有功負荷大於55MW時,開加熱器至高壓除氧器疏水門,關加熱器之間的班水門等。

從以上各項操作程序的內容可以看出,在啟動過程中,相繼投入一些調節程序,才能完成全程調節任務。

為了使全程調節順利進行,還要設置專門的定值管理程序。它管理的定值有汽壓定值、有功功率定值、氣溫定值、一次風壓定值、總風壓定值等。定值管理程序負責根據起動過程中各階段的條件來規定不同的定值,並提供給各調節程序。實際上機組的起動就是按定值管理規定的曲線來升溫、升壓、升有功負荷以及維持各風壓值。

完成上述各項操作和全程調節之後,發電機組的自動起動過程即告結束,即可轉入機組的正常運行控製。

第五節 計算機在火電廠事故報警分析中的應用

在國外,隨者電子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展,計筧機越來越多地應用在發電廠的事故分析和事故處理方麵,這對電廠以及電力係統安全運行起著極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在這方麵仍處在試驗與設計階段,尚無成熟經驗。由於微型機及小型計算機的推廣應用,不久,在這方麵,必將出現廣泛的應用實例。

常規報警設備,隻能在發電機運行參數不正常時,以光宇牌、聲_或顯示的方式通知運行人員,而運行人員還要進一步觀察分析,才能判斷報警的原因。現在,應用電子計算機即可對各報警係統進行綜合判斷,按事先的尋找分析規律,迅速查明異常的原因。

特別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快速運算的特點,進行所謂“趨勢報警”。即通過計算機來監視某些參數的變化趨勢,當發現某些參數的升降速度太快,超過允許值時,便立即報警,使運行人員及早發現,采取措施,以免發生事故。

一、報警分析的範圍

報警分析應著重對主機和輔機安全運行關係較大的參數來進行。另外,報警分析的項目,應首先選擇急需和可分析的故障。必須在掌握主機和輔機運行規律(或同類型機組的運行規律),了解各類故障內在聯係以及積累現場奮-行經驗的基礎上,編製出各種事故的報警分析程序。並力求做到分析正確,準確指出波及範圍和處理辦法,迅速在屏幕顯示器上或打印機上輸出,及時報告運行人員進行處理。

我國300MW以上的大型發電機組的計算機在線控製設計方案,考慮了事故報警分析。報警分析的項目如下,

(1)鍋爐氣溫報警分析:

(2)鍋爐汽水分離器水位報警分析:

(3)鍋爐斷水報警分析:

(4)汽機進水進冷蒸汽報警分析:

(5)汽機凝汽器真空下降報警分析;

(6)汽輪發電機組振動報警分析。

(7)汽機軸承溫度報警分析:

(8)發電機靜子繞組溫度報警分析:

(9)輔機軸承溫度報警分析:

(10)汽動給水泵汽輪機的凝汽器真空下降報警分析。

二、報警分析方法

這裏介紹的是一種查表的方法。首先,根據特定的條件建立一係列的報警分析棋型,列成表格存貯在計算機內存中。當實際報警情況與表中所列的標準符合時,計算機可通過程序確定故障原因,通知運行人員。

查表法的具體做法如下,

(1)針對每項報警分析,在計算機內存中設有專門的報警狀態字。狀態宇中的每一位代表一種參數越限(或狀態異常)報警信號。不同的異常報警信號組合而成不同的報警狀態內容,由此可確定不同的故障原因。

(2)報警狀態字由巡測程序或由報警設置程序負責填寫4當某項信號報警時,同時將有關狀態字中對應此參數的位置“1”。當其恢複正確時,則將對應的位置。

對於反被監的設備狀通時開關量信號,有兩種途徑來設置(填寫狀態字),一種是對於一般的設備伏態,經開關置輸入指令定期掃推,當發現觸點狀態有變化時,將相應的報警狀態字對應位置“1”或置“0”;另一種是對於重要的設備狀態,其開關量信號可通過中斷,將有關狀態字的對應位置“1”或置“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