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二本論文結集,因為我們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點與西南師範大學出版基金的支持,今天有機會出版。集中主要收錄了我1988~2002年間發表在一些學術刊物上的論述,除《魯迅人生體驗中的枙故事新編枛》一文為了保持研究對象的完整性而再次收入外,其他收文皆與我的第一本論文集《現代:繁複的中國旋律》不同。
但是,關注“現代”中國文學的“現代意義”,卻是我這些論文共同的思路,於是,我將之定名為《閱讀現代》,以便與前一本論文集構成某種自我呼應的關係。
關於這些論文的思考和寫作情況,我已經在書前的“小引”裏有所交代,這裏就不再囉嗦了,因為十多年的思想和選擇也在變化發展,所以文章多少也有點良莠不齊,不過自己的東西總得自己負責,這樣我就“坦然”地將它們一並收錄了。
回顧十多年的學術曆程,我覺得除了自己的師長,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三方麵的朋友:一是書店的老板,二是圖書館的管理員,三是期刊雜誌及出 版 機 構的“同道”。
記得哪一位學者曾經說過,大概是我們這樣注定了終身與書作伴、以書為生的人,才能真切地體味和珍惜著一切“與書結緣”的人際友情。書店的老板和圖書館的管理員與我們有著天然的親和力,重慶萬聖書園、北京萬聖書園、盛世書店、琉璃廠中國書店、燈市口中國書店、隆福寺中國書店、新街口中國書店、潘家園、蘇州古籍書店……這些親切的名字背後是多少溫馨的記憶。中國現代文學館資料室、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資料室、西南師範大學圖書館、西南師範大學中文係資料室……值得我們珍惜的友誼又有多少!
在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人倫社會裏,我們往往容易將一切的成績都認定為“關係”的結果。今天,我真的弄不清這樣的“原則”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究竟占據了多大的比例,(天知道,我們今天的人倫道德正在向什麼方向“突轉”!)也實在難以估計這樣的“經驗”對於比我們更年輕的正在讀書成長的一代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然而,我還是想說,雖然我們同樣珍視周遭的友情,(在這個孤獨的世界上!)但是將精神形態的追求過多地混同於人與人之間的糾纏,這究竟有多大的合理性?至少,在我個人的學術道路上,深深地感悟到了還有那麼一批默默無聞、醉心於學術工作的人們,從學術事業本身獲得精神的快樂大概才是他們的最高享受!現在,我每周都要收到好幾封來自各種“顯赫”機構的“稿件入選”、“論文獲獎”的通知書,漂亮的通知絲毫不能掩蓋那利欲熏心的“策劃”。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我們學界那些可愛可敬的編輯,《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郭沫若學刊》、《名作欣賞》、《中州學刊》……還有湖南教育出版社、重慶出版社、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等等,其中的半數以上的編輯我都還未曾謀麵,其他已經認識的也多半是先有“文字之交”,以後才有緣偶遇,這真是典型的“神交”。對比起“新近”出現的那些以“策劃”經濟收入為專職的“編輯”來說,他們所追求的東西就太“精神”和太“理想”了!在中國的今天,當“策劃”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關鍵詞”,甚至人本身也常常處於“策劃”和“被策劃”的時候,這樣的“精神”和“理想”無疑是寶貴的。
讓我們都來愛護這樣的“精神”和“理想”,至少也讓它保持得稍微長久一點。
李怡
2002年4月於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