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它高大挺拔,古樸精美,尤其是天安門前的那對高大的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則更為壯觀,此外在明十三陵以及盧溝橋等處也可以看到它們,但華表是如何誕生的呢?
一般認為,華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樹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誌,這就是華表的雛形。還有人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誌,現在天安門廣場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名為“望天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喜好觀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遊的皇帝早日歸來,整理朝綱。而遠古的人們都將本族崇拜的圖騰標誌雕刻在華表上,頂禮膜拜。後來隨著圖騰崇拜時代的結束,華表柱頂的圖騰也就逐漸演化為“望天吼”類的吉祥動物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表在上古名為“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樁,為人們出謀劃策提意見提供方便,後來演化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
還有意見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樂器演變而來的,這種樂器為木鐸。先秦時,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鐸引人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詢意見,而是將木鐸放大,樹立在王宮之前,提醒人們勸諫,然後逐漸演變成了華表。也有人將華表認定為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像華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恒星,以觀測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施工期長,立表必須長久保存,就改立木柱為石柱。施工完成後,石表就保存下來了,逐漸演化為一種標誌性建築,由實用性的儀器,變為裝飾性的華表。
總之,關於華表的誕生說法不一,但無論如何華表都聚集了中華先輩們的智慧,等待科學去慢慢探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