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安的時候,蒙蒙細雨清新著我的眼眸。
寬敞的大巴在平坦的西漢高速公路上向南行駛,漸漸地靠近秦嶺。
我從包裏取出近期出版的《華商報》,又瀏覽起來。報上有一條消息,就是共青團陝西省委最近發起了一個“雨滴行動”,號召全省青少年每人向災區捐一元錢或一瓶水,倡議書中說:近來,我國西南地區一些省區遭遇了曆史罕見的特大旱災,此次嚴重幹旱持續時間之長,發生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造成損失之大,均為曆史罕見,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希望全省團員青年、少先隊員能迅速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雨滴行動”抗旱救災活動中來,弘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每人向災區捐贈一元錢或一瓶水,用我們的愛滋潤幹涸的土地,用我們的愛溫暖受災群眾的心。(詳見2010年3月30日《華商報》)
一元錢、一瓶水對今天的青少年來說,幾乎不算什麼。對廣大災區來說,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我想,團省委此舉的目的,還是在於提高青少年的愛國愛民覺悟吧。同版的另一條消息說,有一家祖孫三代相偕來到捐款地,將近千元錢投進捐款箱。上小學的孫女9歲,她捐出的是平時積攢的零花錢,希望自己的捐款能幫助災區的小朋友;父親希望通過這次捐款,對孩子起到愛心教育作用;年邁的老奶奶說,要是捐出的錢能為災區群眾打口小井,一家人就很高興了。這祖孫三代的行動,感動了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
看到這兒,我也有些莫名的激動。有人說現在是商品經濟社會,人們道德觀念淡薄,唯錢是重,隻顧自己,尤其是青少年缺乏信仰,問題多多。可報上的這條消息,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綿延不絕,並且這不是孤立的現象,隻是群體中的一個剪影。由此我又想到,平素在公交車上,常看到青少年站起來為老人讓座的現象,應該說主流還是好的。但在美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家家有小車,不用擠公交,小孩子都是霸主,目中無人,那種尊老愛幼、相敬如賓的氣氛恐怕是越來越淡了。
一個半小時以後,長途汽車就爬上了秦嶺頂上的七畝坪,這是西漢高速公路的最高點秦嶺服務區。它是群峰環抱中的一塊隻有7畝地大的小平地,位於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上。北邊是黃河水係,南邊是長江水係。秦嶺頂上的氣候變化多端,一會兒大雨傾盆,一會兒雲開霧散,總讓你捉摸不透。唐代詩人韓愈當年出關時,就有“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喟歎。
正因為南北氣候交融,雲多霧多雨多,才形成了國家中央地帶的這個秦嶺大水庫。漢江、嘉陵江、丹江、旬河、褒河等數十條大江小河,都從秦嶺的山重水複中起源,然後會聚在一起,去滋潤中國南部。
韓愈當年過秦嶺,騎馬加步行,要經過好幾天的顛簸,還要夜宿山中驛站,所以他會有良多感慨。現在車行高速公路,不到兩個小時就翻越過去了。
在秦嶺服務區的中間地帶,聳立著一組名為《華夏龍脈》的大型花崗岩雕塑群,通過近百個人物形象,展示了影響中華民族曆史的10個重要時間段。其中包括有盤古開天地,五丁開道,石牛糞金,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運兵糧,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上林苑騎獵,諸葛亮木牛流馬計,定軍山戰役,李白蜀道難,九井驛開鑿三巨石等曆史典故18個。同時,雕塑群還對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等等秦嶺中重要的道路進行了藝術表現。
雕塑群總長260米,寬6米,最高點8.5米,運用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雕刻手法,節奏分明,層次豐富。雕塑群整體形象用山形變化貫穿相連,與層巒疊嶂的秦嶺山脈交相輝映,與周圍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可見設計者的獨具匠心。
這組大型雕塑站立在秦嶺頂上,使過往行人感受到華夏民族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和一股無與倫比的磅礴氣勢。
車向南方繼續下行,在洋縣境內,就看到了漢江。前幾年設計西漢高速公路的路線時,為了保護漢江這個國家南水北調水源地,有關部門曾把高速路線修改數次。路為水讓道,在陝南許多公路兩旁的山體上,我們常常能看到“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大幅標語,那麼鮮豔,那麼醒目,像綠色山林中閃爍的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