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金州廣場上有“漢調二黃青年演員擂台賽”演出,我與安康廣播電視報社社長李煥龍一起去觀看。

傍晚,位於東門外寬闊大氣的金州廣場上燈火明亮,臨時搭的舞台上色彩繽紛,老百姓從四麵八方會聚而來。一些善於做生意的人,也擺起了小攤兒,出售小百貨和小食品。

漢調二黃就是漢劇,盛行在漢水流域,屬於我國古老的四大戲曲聲腔之一。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已有乾勝班在安康的漢濱、紫陽、石泉等縣區進行漢劇藝術活動,清道光年間有漢榮班、仁豐班、宜泰班近20個班社在漢濱活動,開班授徒。

漢濱區至今保存著漢劇音樂、臉譜、劇目等藝術資料。2006年,漢劇(漢調二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我在廣場上見到了漢劇團團長袁朝玲,她介紹說:在安康,仍保留著一個專業性的地方戲劇演出場所——安康大劇院,裏麵能容納五百多人。漢濱區漢劇團是目前漢水上遊保留的唯一的漢劇專業演出團體,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隻要有中心工作,比如龍舟節、抗洪救災以及農村的廟會,他們都會出演節目。安康的群眾喜歡看漢劇,就像喜歡吃蒸麵喝稠酒一樣,圖了個鄉味鄉情。什麼叫故鄉?有胃裏留戀的東西的地方就是故鄉。現在,他們全年要演出一百餘場次。這次擂台賽,目的是推出新人,以便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鑼鼓響起,演出開始。基本上都是古裝傳統折子戲,可以看出青年演員們都經過了嚴格的專業訓練,有些素質不錯,很有前途。

台下,一些老戲迷看得樂嗬嗬,還跟著演員做動作、溜唱腔。

演出結束,時間尚早,我們去水西門吃夜宵。

水西門是漢江上的一條老街,過去水運繁榮時,來往的船客晚上在江邊碼頭泊好船,都要到這條街上來走一走,看看街景,散散心,采購點兒東西。這幾年發展旅遊,水西門更成了安康城內有名的夜市和小吃街。

我要了蒸麵和稠酒。

聽店主講,安康蒸麵的做法是:1.和麵漿。以麵粉為主料,添加少許食鹽,用水把麵和成糊狀。2.漿入鑼。將麵漿盛入表麵塗刷了植物油的鐵製或鋁製蒸麵鑼(蒸麵鑼為圓形、平底狀,四周有高約40毫米的沿),並使麵漿薄厚均勻地分布鑼底。3.蒸麵。把蒸麵鑼放入裝有沸水的大口鐵鍋裏並蓋上鍋蓋,蒸數分鍾。4.取麵。數分鍾後,取出鑼,將蒸熟固化的麵取出,圓狀、清黃、柔軟的蒸麵即做成。5.食用。將蒸麵切成條狀,再配以豆芽,澆上醬油、醋、蒜泥、油潑辣子,即可食用。

安康蒸麵軟硬適度,作料講究,味道獨特。安康蒸麵與西安的涼皮不同,味道的差別很大。西安涼皮用的是生醋調味,安康蒸麵用的是熬熟的醋,還要再加醬油、芝麻醬等,而且安康很多家老字號蒸麵館,都有其秘方,調出來的味道也都不同。

吃蒸麵的時候,往往佐以稠酒,才更具風味。安康西路壩上的五裏鋪,是傳統稠酒的集中產地,過去,幾乎大多數家庭中都有酒缸。稠酒味道醇香,提神健體,是家備飲品。稠酒的製作過程分四個步驟,首先是準備曲藥(引子)。每年的端午節早晨,人們踩著露水去野外的坡頭地尾拔來艾蒿、魚腥草、白茅尖,還有火撩子、紫蘇葉等當地野生的中草藥,拿回家曬幹,切碎,按配方備用。其次是踩曲(製大曲)。入伏後把備好的曲藥,放在爐子上熬成曲水。再把上好的麥麩子和曲水攪拌在一起,潮狀時就塞入專門的木模裏用腳踩實成型,像個小磚頭。然後把製好的曲胚擺在一起,用一些厚布包裹嚴實,等其醞釀發酵。半個月後有一股股酒香氣味飄散出來,說明曲胚發酵過程完成,這時把它們懸掛在幹燥陰涼處,等其自然風幹。然後就是釀酒。在9月9日前後,五裏鎮很多農家的老人們動起手來,開始做酒。程序是先把糯米蒸熟、晾涼,拌上酒曲,包好,等待製成甜酒胚。最後一步是裝缸。甜酒胚釀製成以後,裝進大缸裏,做再一次的發酵。接著把以前做好的大曲剁細,用細紗布包好放入缸底。再把甜酒胚倒進去,然後加水,最好是用從井裏剛擔回來的新鮮淨水,用布袋將缸口蓋嚴。以後每天攪拌一至兩次,等浮起來的甜酒慢慢地開始沉下去,稠酒就成熟了。開缸的那一天,會邀請左鄰右舍前來品嚐。

這稠酒色澤橙黃,甘甜爽口,喝下去很舒服。我們一邊聊漢劇,一邊喝稠酒,因為酒的酒勁兒不大,又解渴清嗓,我就多喝了幾杯。

李煥龍說:陳老師注意,安康稠酒可是有後勁兒的。

我自信還是有一些酒量的,便沒在意,繼續暢飲。

喝到半夜,在回賓館的路上,就覺得頭暈起來。進了房子,開始天旋地轉,澡也沒衝就上床睡覺。

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