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們在南水北調大橋南岸100米處,看到一戶農家樂,名字叫“水都故事”,廣告語是“水都第一家,園林美食城”,便走了進去。
進院,迎麵是一排平房,上邊掛著“農科所”的牌子。拐過房側一片竹林,經過一排柳樹秋千兒,後邊才是農家樂。後院約五百多平方米麵積,種植著花木,修了一條小溪,溪上有拱橋。花間溪畔擺著幾十張桌子,全是本色木椅,環境還算清幽。
主人叫李兆學,中等精瘦個頭,他生於1968年,是丹江口市牛河鎮人。他為我們泡上新茶,然後應邀談起他的創業經曆。
我們那兒是貧困山區,日子過得很苦。我父親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啥本事。我10歲時,母親跑到河南去了,再沒回來。我們兄弟三人,糊裏糊塗長大了。我結婚那一年,老爸去世,兄弟三人也就分家,各過各的。我在小學當民辦教師,教一年級娃娃,每月隻有一百多元工資。就這,2005年,學校精減教師,把我也裁掉了。怎麼辦?還要養家糊口,我就一個人跑到十堰去打工,先在火車站當搬運工,裝卸車皮,整天扛水泥袋、地板磚之類的東西。
2007年,我存了2000元,就接了一個小門麵經營小吃店,把妻子女兒也從山裏接出來,一起過日子,共同謀生。當時主要賣早點,豆漿油條什麼的,掙點兒小錢。
2008年,親戚朋友說,咱丹江口這幾年發展快,國家搞南水北調工程,生意好做。於是我們全家就回來了,先在丹趙路職工大學旁邊租了幾間房子,還是以小吃為主,一邊又搞了個小養豬場,把殘湯剩飯用上。後來我看上南水北調大橋頭這地方,旅遊休閑來的人多,可以吃飯、打牌、看大壩大橋風景。
“這個農家樂,是2010年5月才辦起來的,租農科所的空院子,每月2000元租金。但裝修購東西,就投資了50萬元。”
我問李兆學:生意怎麼樣?客人多嗎?
李兆學說:我的信念是“實實在在開店開實惠店,勤勤懇懇做人做勤奮人”,所以回頭客多。另外,節假日時從襄陽、十堰等地也有不少遊客來看水庫,增加了收入。
我又問:掙到錢了嗎?
李兆學說:才開了半年時間,最紅火是7月份,每天經營額6000元,一個月達到17萬元,1/3的利潤,純收入在5萬元左右。現在主要是還借款,爭取一年時間撈回成本。
“你怎麼想起叫個‘水都故事’呢?”
“這個名字嘛,丹江口就是水都;故事嘛,有我的故事,客人的故事,大家的故事。”
“這兒位置好,名字也好,你的生意一定會興隆的。”
“謝謝,謝謝,托南水北調的福。”
李兆學留我們吃飯,品嚐他的手藝。但我們還有其他任務,就委婉謝絕了。
李兆學送我們到大門口,我讓他站在“水都故事”的拱形招牌下,拍了一張照片。
在丹江口市,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故事肯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