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改變世界的機器(1 / 3)

汽車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從發明到現在,作為一個會跑的鋼鐵怪物,它的出現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汽車最終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工具,成為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工具。今天,世界生產力高度發達,各類商品數不勝數,但在所有的商品中,從其科技含量、價值以及與人們生活聯係的程度來看,汽車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第一大商品。汽車貿易額占世界商品貿易總額的15%,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部門,也是世界上所有經濟強國的支柱產業。

讓我們將目光從車流滾滾的大街上移開,穿過時光隧道,回到人類發明汽車的曆史中去,看一看汽車從誕生以來所走過的曆程。

自從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後,世界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機器動力。1768年,拿破侖橫行歐洲,炮兵是他打擊敵人的主要武器,但大炮太笨重了,需要很多匹馬來拉,看著在路上慢吞吞挪動的炮車,拿破侖既著急又毫無辦法。他曾對他的將領們說,如果我有比馬的力氣更大的家夥來拉炮,那我的軍隊將所向無敵。得知拿破侖的想法後,法國一位名叫邱紐的工程師將一台燒煤的鍋爐安裝在一輛三輪車上,想以蒸汽為動力驅動的三輪車來代替馬為拿破侖的軍隊拉炮車。但是,這種黑煙滾滾、開動起來隆隆作響的“汽車”時速僅4公裏,而且每15分鍾就要停下來向鍋爐中加煤,非常麻煩。由於結構不合理,道路條件也差,這輛車很難控製,在一次行進中,一頭撞到路邊的磚牆上,碰得支離破碎。直到滑鐵盧慘敗後,拿破侖也沒能見到他所希望的“比馬的力氣更大的家夥”。

這種以蒸汽為動力的嚐試為汽車的發明提供了借鑒和教訓,從某種意義上說,邱紐的“汽車”也可算是汽車的鼻祖。

蒸汽機的發明與普及,將人類社會帶入了工業時代,在蒸汽機的發源地歐洲,到處都可見噴煙吐火的蒸汽機,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這就是史稱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但蒸汽機是煤在鍋爐裏燃燒,產生的高壓蒸汽推動活塞運動,以此產生動力,就結構而言,蒸汽機是一種“外燃機”。因為鍋爐體積龐大,需要隨時加煤加水,在體積有限的車上用它作動力很不方便。如果能省掉巨大的鍋爐,直接在氣缸內燃燒,產生壓力推動活塞上下運動,再帶動曲軸旋轉,就可以稱為“內燃機”了。1876年,德國人奧托製造出第一台以煤氣為燃料的四衝程內燃機,成為風行一時的小型動力機。1878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這種新型內燃機被認為是“自瓦特以來在動力方麵取得的最大成就”。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給汽車登上曆史舞台創造了條件。

雖然奧托發明了四衝程內燃機,但使內燃機與車結合起來的卻是另外兩個德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爾·本茨。

1834年3月17日,戈特利布·戴姆勒出生於德國符滕堡州雷姆斯河畔一個叫舍恩多夫的小鎮。戴姆勒的父親是一個麵包師,但他並沒有跟著父親去學做麵包,而是從小就喜歡擺弄各種機械零件。1852年,戴姆勒就讀於斯圖加特工程學院,畢業後成為一名機械工程師。1883年,戴姆勒在法國勒努瓦工廠生產的勒努瓦煤氣內燃機和德國奧托工廠生產的奧托煤氣內燃機基礎上,研發出了以汽油為燃料用電火花為發動機點火的世界上第一台單缸四衝程往複式汽油內燃機。戴姆勒的汽油內燃機轉速高達800~1000轉/分,輸出功率為1.5馬力。這台內燃機馬力大,重量輕,體積小,效率高,特別適於作為車輛的動力。1885年8月29日,戴姆勒將新研製的發動機安裝在一輛木製雙輪車上,這輛車被命名為“騎式雙輪車”,獲得德國專利,它也是世界上第一輛摩托車。1886年,戴姆勒又將汽油發動機安裝在為妻子43歲生日而購買的馬車上,製造出了第一輛“汽車”。這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時速達到18公裏。在斯圖加特城鄉的道路上,人們都以驚異的目光看著這個不用馬拉的車輛隆隆行進。

就在戴姆勒發明了汽油內燃機並製造出以此為動力的汽車的同時,他的德國同胞卡爾·本茨正在做著同樣的工作。

卡爾·本茨生於德國西部的卡爾斯魯厄,是一位火車司機的兒子。1860年,本茨進入卡爾斯魯厄綜合科技學校學習,畢業後,先後在卡爾斯魯厄機械工廠和文基塞爾蒸汽機公司擔任工程師。1882年,本茨在曼海姆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發動機公司,並研製出單缸輸出功率0.8馬力的汽油內燃機。在1885年比利時安特衛普世界博覽會上,本茨展示了自己研發的這款汽油發動機,引起轟動。

1885年秋天,本茨成功地將這款汽油機裝載在一台三輪車上進行行走試驗。試驗成功後,本茨申報了發明專利並於1886年1月29日獲得批準。三輪汽車專利的取得,標誌著世界上第一輛汽油發動機汽車的誕生。德國人把1886年稱為汽車誕生年。令人吃驚的是,就在卡爾·本茨製造出以內燃機為動力的三輪汽車後,他的夫人波塔竟然瞞著他,自己駕車帶著兩個兒子從曼海姆回到了106公裏以外的娘家。這是汽車問世以來的第一次長途旅行,波塔的行為震驚了社會,也鼓勵了本茨。

1893年,本茨研製成功了一款裝有3升發動機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這款車使用了很多機械工業的最新發明,但由於售價昂貴,無人問津。1894年,本茨公司開發生產了一種相對簡單的汽車,定價2000馬克。這是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機動車,由於價格便宜,一年時間內銷出了125輛,給本茨帶來了較高的利潤。

1887年戴姆勒和邁巴赫組建了戴姆勒股份公司開始生產以汽油機為動力的汽車。1889年,奧匈帝國駐法國尼斯的領事埃米爾·傑利內克訂購了3輛戴姆勒公司生產的戴姆勒鳳凰牌轎車,並用自己鍾愛的女兒的名字——梅塞德斯(溫文爾雅之意)為它們命名,傑利內克開著車參加了尼斯汽車拉力賽,獲得了第3名。他認為這是女兒的名字帶來了好運,便建議戴姆勒公司將其生產的轎車用梅賽德斯命名。傑利內克雖然是外交官,但他同時也是戴姆勒公司的主要投資人,戴姆勒汽車的熱情支持者。一戰前的奧匈帝國是歐洲也是世界舉足輕重的大國,傑利內克的希望自然得到滿足,於是戴姆勒公司生產的轎車被命名為“梅賽德斯”。

早在1873年,戴姆勒給妻子寄去一張明信片,他在明信片上信手畫上了一顆三叉星以代表他當時的住處,並稱:總有一天,這顆吉祥之星將會照耀我畢生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後,戴姆勒便將自己當時信手畫的那顆吉祥星作為一種標誌用於公司的產品上。1909年6月,戴姆勒公司申請了三叉星做為自己產品的標誌,意味著自己希望在陸海空三個領域實現機動化,從此被戴姆勒稱為“吉祥之星”的三叉星便一直挺立在“梅賽德斯”轎車的車頭。1916年,戴姆勒公司又將梅賽德斯與三叉星組合在一起,將公司商標重新注冊並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