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英國人在兩年內建成了7艘同級艦。後來,“君主”號的主副炮布置、防禦方式、動力配置、高幹舷設計等均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標本。因此,船史學家們甚至將“君主”號稱為“近代戰列艦的鼻祖”。
巡洋艦
通常來說,巡洋艦應是一種比驅逐艦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強,在海戰中起骨幹作用的用於遠洋作戰的較大型水麵艦艇。在沒有航空母艦的艦艇編隊中,巡洋艦是編隊的核心;在航母編隊中,巡洋艦負責航母的側翼掩護,並可擔任旗艦。必要時可單艦進行戰鬥活動。巡洋艦常作為突擊兵力用於海上攻防作戰、登陸編隊和運輸船隊護航、支援登陸或抗登陸作戰等。
在17~18世紀的帆船時代,巡洋艦是指那些裝備火炮較少、口徑較小、一般不直接參與戰鬥,而主要執行巡邏及護航任務的快速炮船。
19世紀中期,最好的巡洋艦是英國造的多桅帆船“阿拉巴馬”號,該艦裝有蒸汽機,用螺旋槳進行輔助推進,排水量1040噸。
19世紀末,巡洋艦主要是裝甲巡洋艦和水平裝甲巡洋艦。
現代巡洋艦無論是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一般都裝備對空、對艦和反潛導彈。同時裝有中小口徑火炮,並載有直升機,電子設備較多,彈藥數量大,作戰半徑較大。因此,巡洋艦有較大的威力。一般公認巡洋艦的排水量在7000噸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巡洋艦
1922年,英、美、日、法、意5國簽定為期10年的華盛頓條約,對戰列艦的威力、噸位和數量等都進行了嚴格的限製。各海軍大國立即轉向發展排水量1萬噸以下、火炮口徑203毫米以下的巡洋艦。1930年,上述5國又在倫敦簽署了將華盛頓條約延期5年的新條約。為了擴充實力,英國建造的巡洋艦完全按190毫米炮設計,先裝152毫米炮使之成為輕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很快就換裝了203毫米炮。
大戰中,巡洋艦向大噸位、大威力和高航速方向發展。美國建造的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排水量1.4萬噸,裝有3座三聯裝203毫米主炮;阿拉斯加級重巡洋艦排水量則達3萬噸,裝有3座三聯裝304毫米大口徑艦炮,儼然與戰列艦一樣成為海上巨型堡壘。
各國為了彌補戰船之不足,由快速商船和輔助艦船改裝成許多輔助巡洋艦,並有一定數量的自動炮。
現代巡洋艦發展為兩大流派
戰後,隨著核動力、導彈和電子裝備的發展,以大口徑艦炮為主的高速巡洋艦迅速退出曆史舞台,美國重點發展為航母護航的防空型巡洋艦。在其戰後建造的8級巡洋艦中,有5級采用了核動力。常規動力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其前後122枚mk41導彈垂直發射裝置成力強大,而“宙斯盾”相控陣雷達係統更是開一代水麵艦艇之先河。
前蘇聯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世界l最大的巡洋艦,排水量達2.8萬噸,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的艦艇。該艦最多可裝載500枚左右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還可攜3架直升機,因而成為世界上火力最猛的一種巡洋艦,被人們稱為真正的“武庫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滿載排水量3000~4000噸級的巡洋艦,動力裝置以燃油蒸汽輪機為主,航速由25節增至30節,艦炮多為127~152毫米口徑,最大達190毫米。
戰爭期間,用快速商船改裝了一批輔助巡洋艦,裝備一定數量的艦炮、魚雷和水雷等,以彌補巡洋艦數量的不足。
戰後各國建造的大型商船還預留炮座,以備緊急改裝成巡洋艦。這時期,各國的巡洋艦有幾種,其中一種是重巡洋艦,其垂直裝甲厚約76~203毫米,水平裝甲厚約51~127毫米,排水量1~2萬噸,航速32~34節能與戰列艦、航空母艦在遠洋協同作戰。它裝有8~9門主炮,口徑在203毫米以上分裝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滅敵巡洋艦和攻擊岸上目標。此外還裝有10~16門副炮,口徑在130毫米以下,多為高平兩用數十門自動炮,用於抗擊小型艦艇和飛機的來襲。有的還裝有3~4架水上飛機,用以校正艦炮射擊和進行偵察。
另一種是輕巡洋艦,排水量5000~10000噸左右,航速35節,續航力1萬海裏,裝甲厚約51~127毫米。輕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下,裝有6~12門主炮,其作用是攻擊輕型艦艇和陸地目標。有的裝127~133毫米艦炮,用於對空防禦和攻擊小艇。有的主炮口徑88~127毫米,副炮8~12門,另配幾十門小口徑炮。此外,還配有魚雷、水雷和深水炸彈等,一般裝2座3~5聯裝魚雷發射管,攜水雷80~100枚,還可攜2~4架水上飛機用於偵察。
各國巡洋艦
俄羅斯“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巡洋艦是在排水量、火炮、裝甲防護等方麵僅次於戰列艦的多用途大中型水麵戰艦,能在較長時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遠洋機動作戰。它裝備有與其排水量相稱的攻防武器係統、精密的探測計算設備和指揮控製通信係統,具有較高的航速、較大的續航力和較好的耐波性。通常由數艘組成編隊,或參加航空母艦編隊擔任翼側掩護,常作為編隊的旗艦。必要時可單獨執行戰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