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潛艇(1)(1 / 3)

水下戰艦

潛艇的樣子並不威武,甚至可以說不怎麼象普通的艦艇,它那鈍圓形的頭部,棒錘形的身子,尖尖的尾巴,好似一條在水中遊動的大海豚。

這種形狀也稱做“水滴型”或“紡錘形”,能減少水的阻力,使潛艇在水下遊得又快又遠。

潛艇的外殼裏麵還有一個內殼,也叫固殼。它是一個圓柱形的大筒子,主要用來承受海水壓力的,由於海水壓力隨著海水的深度增加而增大,而潛艇主要是在深海活動的,所以就要求潛艇的內殼特別堅固,能承受住巨大的海水壓力。為了使內殼受壓時變形均勻,而且其容積更大一些,潛艇的內殼都做成圓柱形。這樣,還可節省材料,製造也較方便。內殼裏麵用隔板分開,分成為指揮艙、導彈艙、魚雷艙、士兵艙等許多艙室。內殼的兩頭是封閉的,形成了一個密閉的長圓桶狀。

潛艇內外殼之間的容積,叫做水櫃。它的用途可大啦,潛艇之所以能潛善浮,主要就靠水櫃起作用。

潛艇的艇首和艇尾都裝有升降舵,它們和魚的鰭一樣,隻要改變舵與水麵的角度,就能使在水中航行的潛艇改變深度,向上或向下航行,操作很方便。

另外,艇尾還裝有方向舵。因為它是垂直安裝的,所以也叫垂直舵。它和魚尾巴的作用一樣,能使潛艇左、右轉彎或保持航行方向。

目前,大多數潛艇所用的動力是柴油機和蓄電池。潛艇上裝備的武器主要是魚雷、水雷和導彈。現代潛艇的首要任務是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艇,也可用來完成偵察、布雷和巡邏等任務。

潛艇在水下怎樣發現水麵和水下的目標呢?在潛艇上裝有用於偵察目標的“耳目”,這就是潛望鏡、雷達和聲呐。

潛望鏡是一個長達8~15米的鏡筒,裏麵安裝有不同角度的許多鏡片。如果把潛望鏡的鏡頭由潛艇伸出水麵。在艇內將眼睛對準鏡筒下麵的目鏡,就能看到由鏡片反射回來的水麵上的情況,加上其他裝置,還能測出目標的距離,甚至能將目標拍攝下來。

雷達是通過發射電磁波,然後接收目標反射的回波來發現目標並測出目標的方位和距離的。它和潛望鏡的缺點一樣,容易暴露潛艇位置,而且使用的範圍有限。

聲呐能使潛艇在較深的水下發現水麵和水下目標。它是利用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來探測目標的,使用比較廣泛。探測出目標後,潛艇就可發射魚雷或導彈對目標進行攻擊。

在水下發射魚雷比水上複雜多了。現代潛艇上裝有包括電子計算機在內的魚雷射擊指揮係統,以保證魚雷準確地擊中目標。

現代潛艇還經常用導彈來攻擊目標。在水下發射導彈也是比較困難的。潛艇發射導彈是用導彈發射筒來發射的。平時,導彈就裝在發射筒內,筒的上端有密封蓋,防止海水灌入。發射前,先使筒內的氣壓與海水的壓力相等,然後打開筒蓋,再用壓縮空氣或高壓蒸氣將導彈推出發射筒。導彈借助這個推力衝出水麵,這時第一級火箭發動機點火,導彈便按照預定的程序飛向目標。

核潛艇水下顯威風

潛艇通常以柴油機和蓄電池作動力。潛艇在水下航行時實際上使用的是蓄電池,柴油機隻是用來給蓄電池充電的。蓄電池儲存的電能總是有限的。潛艇上蓄電池的電能用完時,就需要用柴油帶動發電機為蓄電池充電。由於柴油機在工作時需要大量的空氣,而且還要排出廢氣,這樣潛艇就不得不浮到水麵來充電。然而潛艇一浮到水麵,就會暴露自己,遭到敵人的襲擊。

另外,用蓄電池作動力,潛艇的水下航行速度慢,約為十餘節;航程也短,最遠可航行幾百海裏。在這種情況下,潛艇就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不能長期隱蔽在水下作戰。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人們很早就想把核反應堆搬到潛艇上,以提高潛艇的作戰能力。

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即美國的“鸚鵡螺”號核潛艇下水了。它一投入使用,就顯露出超群的本領。在4年多的航行中,航程共達15萬海裏,其中有11萬海裏是在水下航行的。然而在這樣長的時間內,一共才裝過兩次燃料。

核潛艇在水下能長時間航行,隱蔽性好,對目標可突然進行攻擊,加之航行的速度快(比普通潛艇速度快一倍多),因而能及時跟蹤追擊敵方潛艇。在核潛艇上裝備彈道導彈和魚雷後,使它的攻擊能力大大增強,不僅能在水下大顯威風,進行反潛作戰,而且能用來攻擊敵方陸地上的戰略目標,如交通樞紐、機場和工業中心等。

潛艇的核動力裝置由核反應堆、蒸汽發生器、循環泵和透平機等組成。核動力裝置的工作原理是,循環管路中的水經過反應堆時,吸收了由核燃料裂變所產生的高溫,水被加熱而處於高溫狀態。在循環泵的作用下,高溫水在蒸汽發生器中變成高溫、高壓的蒸汽,再用蒸汽推動透平機轉動,進而帶動潛艇上的螺旋槳旋轉,使潛艇在水中前進。

核動力潛艇的功率很大,有的可達2~3萬匹馬力。它的航行距離比一般潛艇遠多啦,可達10~20萬海裏,航行速度達到25節至30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