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水都故事(1 / 2)

丹江口市內兩條主要的長街,一叫丹江大道,一叫水都大道。江邊和城區裏隨處可見“水都賓館”“源頭酒家”之類的名稱。丹江口市政府這幾年也打出“中國水都”的招牌,來進行招商引資及發展城市建設。

其實,丹江口市的行政建製,是1983年9月國務院才批準的。

丹江口市原名均縣,又叫均州。均州古城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曾是楚國的發源地,也是武當山的門戶。不過,它已淹沒在水底。

今天的丹江口市所在地,原是老均縣轄下的一個碼頭,名叫“沙陀營”。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始動工,均州城內的縣直機關團體、居民搬遷到現在的市區。市區靠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現漢江集團)和解放軍總後勤部的幾個工廠來支撐。

南水北調工程開始之後,丹江口市政府將發展目標由原來定位的“工業旅遊城市”改為“生態旅遊城市”,積極推動以水庫和武當山為主的山水一體化的旅遊業並嚴格實施《丹江口庫區以及上遊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確保庫區水質長期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二類要求。

近年來,丹江口市大力調整工農業結構,加強水汙染防治,先後關停一百多家對漢江水汙染嚴重的小冶金、小造紙、小製革、小化工等企業,並先後投入水汙染治理資金兩千多萬元。

可以說,這個城市的發展,與水庫建設息息相關。

現在大壩下遊兩公裏處寬敞的大橋,即為南水北調中線源頭工程的施工大橋,是中線工程中的項目,並直接為中線工程服務。該橋建設工期1年半,投資了1億元,全長1214.75米(含引橋),主橋一聯九跨,引橋為T形梁跨,雙向四車道,橋麵總寬19米,成為如今進入丹江口市的主要通道,是水都新的標誌性建築。

在我住的龍山賓館下邊十字路口,有一座“富彙國際”已經封頂,據說是丹江口市目前最高的樓盤,它的售價為每平方米3000元。

陪同我采訪的張俊科長是老“沙陀營”人,大爺還是清代舉人,在碼頭邊建有張家祠堂,規整的四合院,門前豎著旗杆,就在大壩內幾百米處,可惜也被水淹了。

張俊是建設大壩的第二代人,他父親當年參加築壩,後來在水利管理局工作。現在他又參加大壩加高工程,繼續奮戰在漢江之上。

對於漢江,張俊情深意長。他帶我去江邊吃魚,對於什麼銀魚、白魚、野生的馬口魚等等,他都能認出優劣來。他從小就在江中撈魚,熟知魚性。他說漢江中有一種野生的感魚(綽號淡水白鯊),2米長,幾十斤重,頭尖尾細,像梭子,牙大,性子烈。在水中遊動時如潛艇一樣,速度快,方向靈活,不好捉。捕上岸它會狂跳不已,自殺似的很快死去,因此這種魚沒法人工馴養,取不到它的精子。但該魚肉厚、鮮香,主刺粗、細刺少,適合做魚塊、魚丸。

在江邊,我看到漁民的捕魚小船。他們用兩個白色臉盆做燈罩,每個裏麵裝3隻15瓦的電燈泡,綁在船頭上,晚上為魚鷹照明。據說一晚上可以捕到近百斤鮮魚,每斤10元,收入千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