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綠色組織(1 / 1)

在李秀樺的帶領下,我去拜訪襄陽最大的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漢江”的負責人李治和先生。

汽車鑽進小巷,來到襄陽市第五中學。在五中院內,有一座古建築,是當年的孔廟。現在,孔廟裏陳列著五中的校史展覽,這個中學已經有108年曆史了。李治和先生是五中的曆史老師,退休後負責編寫整理校史,並經管展覽室。他把“綠色漢江”的牌子,也掛在了孔廟。

李治和今年已經70歲,但身板硬朗,充滿活力,說話直爽,嗓門很大。他為我們泡好了茶水,然後圍著大案子坐下來說話。

李治和是襄陽市政協常委,已經連任了20年。他2001年從特級教師崗位上退下來,就思忖著如何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多做點兒事情。2002年9月,有一次政協開會,他們3個退休老人又議論起來,決定成立一個群眾性的環保組織,定名為“綠色漢江”。宗旨是:推進民間環保活動,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宣傳綠色消費,倡導綠色生活;促進社會發展,造福子孫後代。口號是:真心實意,身體力行,關愛水資源,保護母親河。

“綠色漢江”經市民政局登記注冊成立,成為當時湖北省首家民間環境保護組織,也是漢江流域唯一一家民間環保NGO。掛牌以後,響應者眾多,吸收了個體會員132人,團體會員56個。如果把團體會員單位中的人數加起來,總會員超過千人。剛成立時候的主要任務很簡單,就是把誌願者發動起來,利用休息時間去漢江邊撿垃圾,相當於義務清潔工。但後來影響越來越大,也有企業出錢讚助,於是就組織環保小分隊出外沿漢江進行實地考察宣傳。先後進行了“徒步唐白河(漢江支流)環保行”“‘漢江源’環保行”等活動。近10年來,環保小分隊深入到漢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汙染源頭調查一百五十多場次,行程2.5萬多公裏,舉辦了16期環境教育培訓班,向19萬人進行了麵對麵的宣講和圖片展出,發放環保圖片及宣傳手冊幾萬份,贈發環保光盤幾百張,使“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理念深入人心。

李治和說,民間組織搞活動,最大的任務是找資金。民眾好發動,但沒錢辦不成事。“綠色漢江”通過項目,向政府要一點兒,找企業給一點兒,他們的“劉家灣村民安全飲水工程”,還得到了世界銀行中國代表處的援助。這個工程完成之後,獲得了由世界銀行、國務院扶貧開發小組辦公室、民政部共同舉辦的“中國發展市場評選”一等獎。

栽起梧桐樹,引來鳳凰鳥,現在,“綠色漢江”有了廣泛影響,經常得到全球綠色資助基金會(GGF)、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加拿大“公民社會項目”、太平洋環境組織等提供的資金援助。最近,國際河流保護組織為他們讚助了一條船,這樣就可以開著它巡視漢江。老百姓發現哪兒有汙染,立即把電話打過來,“綠色漢江號”就開過去調查取證。

李治和說,其實,群眾愛護家園的意識很強烈。有一次,他們的環保小分隊來到城固縣,剛過漢江大橋,村民看到“綠色漢江”的旗子,立即跑過來說,我們這兒有幾個黃薑加工廠,排出的汙水熏人,咱們把它炸了吧。

李治和說,民間環保組織積極性高,靈活性強,節奏快,但也有困難,就是靠山不穩,沒有實權,常常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談到南水北調,李治和說,調水是不可阻擋的,但對水源地的補償如果不到位,那群眾心裏是不平衡的。

說著,他拿出一封網友來信,寄自位於漢中貧困山區工業發展受到限製的某地,信上說:如果把水調給甘肅那樣的幹旱地區,我們要錢就是沒良心;但是把水調給經濟發達的河北地區,我們就應該要補償。

像安康那樣的貧困山區,給1個億算什麼?隻能叫安撫,談不上補償。北京的一個樓盤隨便賣幾個億呢,如果沒有安康調過去的水,還能賣出1平方米幾萬元的高價嗎?

李治和越說越激昂,聲音在廟堂裏轟轟響,產生一陣陣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