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漢水立傳
1
我們村子前方不遠處的小河叫月河,它是漢水的故道,若幹年前主流西移,月河便退位成支流。
小時候,到山裏割草、砍柴、走親戚,都要經過月河。那時,河水清澈見底,甘甜爽口,捧起來就可飲用。河邊彎柳成林,濃蔭片片;堤岸上蘆葦飄動,野花鮮豔;吃草的牛羊和戲水的孩童,構成了優美的詩情畫意。
後來我進省城求學工作,離開了故土,但月河的甘露玉液,一直在我心中流動。如果說我的文筆有點兒淡雅樸素,帶著水性,那都源於月河的滋養。
二十多年轉眼過去,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又去親近月河,我發現它變得麵目全非,慘不忍睹。好像一個如花似玉的少女,突然演變成滿臉皺紋的老婦,讓人難以接受。隻見堤岸裸露著,河道裏坑坑窪窪,水流隻有窄窄的一線,並且渾濁不堪。一了解,原來是淘金挖坑,蓋房修路取沙,小作坊工廠用水排汙等,將月河摧殘了,肢解了,榨幹了。我站在河邊十分氣憤,心情沉痛。發展地方經濟建設本來是好事,可無序地混亂地開掘土地與河流,則是一種犯罪。
我一直想寫點兒什麼,可沒有找到突破口。
2
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開始,我就很興奮,十分關注它的進展。我心裏清楚,引水進京,這將給古老的漢水帶來保護和重振,使這條遍體鱗傷的大江得到涵養恢複。希望家鄉變得優美、生動、耐看,這是一個在外遊子本能的願望。
2009年,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啟動文藝創作重點項目的資助扶持計劃,廣泛征求作品。我覺得機會來了,就列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探行的長篇紀實文學提綱,首先上報到陝西省作家協會。省作協經過研究、論證,從幾百部應征作品中篩選出了十多部報送到省委宣傳部,宣傳部又召開專家評審會,最後確定了5部,我的這個計劃名列榜首。
人的生性是慵懶的,貪圖享受和自由的,有時候就需要鞭策和壓力。創作計劃得到肯定和落實,我便積極行動起來。
本書最初的題目為《漢水流長》,是從自己的體驗出發。我覺得漢水是偉大的,亙古不變的,它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岸邊的子孫,它是我們的母親河。當然,南水北調工程也是偉大的,但畢竟隻是漢水萬年流程中的一次機遇。
我想使更多的人了解漢水,認識漢水,知道今天漢水岸邊人民的生活、文化,以及他們為保護母親河、建設母親河所做的一切努力。
我發現,外地很多人並不熟悉漢水。
天津有個著名作家,稱南水北調是“長江北上接天津”。實際上,調水源頭在漢江中遊,根本就沒有進入長江,工程可以說與長江沒有直接關係。
北京有個作家,稱“穿黃工程”是“長江與黃河的親密接觸”。這水不是從長江裏流出來的,也沒有經過長江,合理地說,應該是“漢水與黃河的親密接觸”才對。
還有許多人從口號和文件中知道丹江,因為水利建設上有個“丹治工程”,於是就有人寫文章稱是把丹江水調進北京,其實也不準確。丹江隻是漢江的支流,調水源頭所在地丹江口水庫,其實也建在丹江的下遊漢江河流的主道上,並且庫區裏蓄的水,70%多來自漢江主河。
這些都是概念的模糊,或者地理知識的偏差。不管是以大代小,還是以小充大,都缺乏科學的精確的把握。嚴格地說,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就指漢江中上遊那一片秦嶺和巴山間的峽穀。
有個漢中人去北京出差,與出租車司機聊天,說:今後北京人啊,要喝我們那兒的水。出租車司機一臉疑惑。漢中人問:你知道南水北調嗎?司機點點頭。你知道漢江嗎?司機搖搖頭。
作為一個漢水之子,我有點兒憤憤不平。
我為漢江抱屈。我們宣傳漢江太少了,我們忽視了這條地球上的美水和福水,太不應該。
我要為漢江正名。
3
盡管我在漢江邊長大,對它比較熟悉,也曾先後幾次考察過沿江的風土民情,但南水北調的水源地保護工作是一個新的動員,各地進展情況不一,生活現場日新月異。
我決定重走一次漢江。
2010年4月,春意正濃的時節,我背起行裝,乘長途汽車去寧強縣的漢江源頭。
沿江而下,點麵結合,斷續跑了半年,走過二十幾個縣域,10月底從丹江口回到西安,已是寒意漸顯的秋末。
其間的旅途疲憊不說,發生的幾件特別事情,讓我記憶深刻。
那次,在石門水庫拍照,因壩體高大,要拍下不變形的全景,就得爬到大壩對麵的山坡上。我找好機位,按下快門,連拍數張,非常滿意。誰知從地上站起來的時候,鞋被樹根絆了一下,一個趔趄,向前栽去,幸好有一棵小樹擋住了我。爬起來一看,天!前方一尺就是懸崖,如果摔下去,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我想,人的禍福機緣真是難測,還是處處小心為好,不可大意。
去漢山上考察,開始大太陽曬得人頭腦發暈,中途竟然大雨傾盆,晚上躺在南鄭縣城的一個小旅館裏,開始感冒發燒,周身難受,意識混亂。我雲裏霧裏亂想一氣,不知今夕是何年,夢與現實糾纏不清。孤旅的滋味,天涯的惆悵,半輩子的辛酸,一起湧上心來,濕了眼眶。第二天下午,終於病情減輕,我背起行裝,繼續上路。
到十堰市轉車去丹江口,上了大巴,還有半個小時才開車。我把旅行包放在頭頂上方的貨架上,然後靠在座位上休息。突然想起身上裝的一個小小玉觀音,在口袋裏摸了一下,沒有,就站起來拿旅行包,誰知貨架上是空的。嚇了一跳,左右一瞧,後邊幾排的座位上,有個小偷正翻我的包,並且已把照相機拿在了他的手上。見我覺察,連說拿錯了,放下東西,下車溜走。我檢查了一下,幸好東西全在。那包裏的照相機和筆記本,記錄著我沿江考察的文字與圖像資料,假若丟失了,我就無法很好地完成這次任務。
雖然有些曲折,但我順利而歸,老天保佑。
4
南水北調這個題材很大,涉及的麵積廣,人物多,我隻寫了水源地保護建設這一部分。像庫區移民、引水渠道的開掘工程等,這裏較少涉及。因為庫區移民雖是大事,內容十分豐富,但別的作家已寫過,新聞單位也連篇累牘地報道了,我再寫這些就是重複,沒必要,意義不大。而引水渠道的開掘工程,現在尚未完工貫通,並且是高科技的現代化機器施工,可寫的空間很少。於是我的目光,就集中在水源地存在的問題上,調水工程說到底,就是兩大塊,一是引水長渠的修建,二是水源地的保護。我認為水源地的涵養、維護、發展很關鍵,並且是個長期性的話題,不受時空限製,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究竟怎樣搞,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摸索。希望中國的南水北調不光是解決調水一事,在這些方麵也能總結出一些經驗。
水源地很長,我采取探行的方式,從源頭開始寫起,用田野考察的筆法,力爭將多一些的生活場景展現在大家麵前。
在采訪過程中,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國家水利部文聯介紹我去基層單位,漢江集團工會主席趙立群、科長張俊,中線水源公司綜合部主任周建華等人,都給了切實的幫助,這裏表示真誠的感謝。
我所在的單位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的領導,在時間上和輿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使我能夠從容地完成寫作任務。
陝西省新聞出版局和太白文藝出版社的負責人,一直關心著此書采訪及寫作的進程,他們的督促及問候,於我是一種動力。
還有那些工作在縣裏、鄉裏的基層幹部、群眾對我的幫助,這裏不一一列舉,均表示感謝。
寫完這本書,我心頭對故鄉、對漢水的重負才算放了下來,於是,頓感一陣輕鬆。
2011年7月27日晚於朱雀門
2.源頭探秘
中國是個喜歡寫標語的國度。
在陝南老區,尚保留著當年紅軍鬧革命時刷下的標語。
文化大革命中群眾寫在牆壁上的標語,仍隨處可見。
1
2010年8月,是個多事之秋。
洪水,是罪魁禍首。
8月7日晚至8日淩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發生強降雨,滑坡泥石流堵塞了白龍江,形成堰塞湖,回水淹了舟曲縣城,區域供電全部中斷,通信基站受損嚴重。縣城附近一個有三百餘戶群眾的村莊,竟被洪水泥石流吞噬。據統計,截至8月22日,災區遇難1435人,失蹤330人。
8月15日10時,舉國哀悼,國旗再次為生命的尊嚴降下。過去,隻有國家領導人去世,才會降旗以示哀悼。汶川大地震之後,開始為悼念平民百姓降國旗。如今,這是第三次。那一刻,從中央到地方,全國人民都肅然佇立,麵色凝重。
在舟曲之前,7月18日下午,陝南漢江上遊水位猛漲,暴發了50年一遇的大洪水。安康電站開閘泄洪,安康市城區拉響防汛警報,發布Ⅰ號撤離命令。結果,城郊的東壩、西壩被淹。漢江上遊的紫陽、嵐皋、旬陽、白河等縣,都有泥石流發生。那片美麗的秦巴山地,一時成了洪水猛獸縱橫肆虐的天地。僅半天時間,五十多條生命卷入泥流,七千多間房屋毀於洪水,十多萬人緊急轉移,六十多萬人頓成災民。
同時,長江、淮河、黃河、遼河、鬆花江、海河等大流域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洪澇災害。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2010年入汛以來的連續暴雨,導致我國很多地方出現洪澇災害,是1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至今,水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兩千多億元,死亡和失蹤人數超過2000人,這也是10年來最多的。
水在呼嘯,水在發怒,水在橫流。
是中國的雨水過剩嗎?
然而,我們又是一個缺水的國家。
2
水是生命之源,人離開水是沒法存活的。
我們人體的主要成分是水。在每個成年人體內,含水量要占體重的65%。人的活動靠血液循環,而血液中80%是水。如果人體減少水分10%便會引發疾病,減少20%左右就會麵臨死亡。
從衛星地圖上看,我們的地球是被綠水包圍著,即三分陸地七分水。據水文地理學家的估算,地球水資源總體積達14億立方千米。但是,其中陸地淡水僅占3%,其餘97%為海洋鹹水。而在陸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極,22.4%分布在很難開發的地下深處,僅有0.4%的淡水可供人類維持生命。就是說,若把地球上的水盛在一個大桶裏,可用的淡水隻有那麼幾滴,真是彌足珍貴。
並且,人們飲用的水有一半來自河流與山泉,而大河的水源來自冰川融化。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全球就有了氣候變暖趨勢,連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都出現冰川減少的現象。全球氣候變暖不僅帶來了洪水,另一方麵也帶來了幹旱。常常這邊洪水泛濫,鄰省那邊卻遭遇嚴重的幹旱。
一方麵是水源減少,一方麵是人口暴增和現代工業飛速發展,這就形成了嚴重的水危機。據2004年3月21日的新華網報道,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人類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有12億人用水短缺,30億人缺乏衛生用水設施,每年有300萬到400萬人死於和水有關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機將蔓延到48個國家,35億人為水所困。水危機帶來的生態係統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也將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水資源短缺成了當今世界麵臨的重大課題。前不久,聯合國召開的人類環境和世界水會議已發出警告:人類在石油危機之後,下一個危機就是水。
我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