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於臨潼市郊外,經測定,陵園的建築麵積212.95萬平方米。秦始皇的地宮在陵園偏南的地方,為一高大的墳丘,呈三級階梯狀,墳丘現存的高度為76米。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建築高度要比現在高出40多米。可見當年秦始皇陵何其雄偉壯觀,簡直可與埃及古王國的金字塔媲美。秦始皇陵的外圍有兩重,均為南北長方形。科學家們對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壤測定的結果證明這一帶的土壤中汞的含量非常之高,說明《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並非沒有根據。但是,從對文物古跡保護的角度看,今後是否需要全麵發掘,尚未提到日程上來。
1974年臨潼縣(現在的臨潼市)宴寨鄉西楊村的農民在秦始皇陵墓東側打井的時候,偶然發現了陶傭的碎片和鋼鐵、弩機等。他們將搜到的陶片經過拚兌修複,驚奇地發現這是一些和真人大小相仿的秦傭。此後,新的發現越來越多,發掘的規模和範圍不斷擴大,經國務院批準,於1978年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以便長期從事發掘和研究。此發掘至今仍然在進行中。
到目前為止,發現並且確認的秦始皇兵馬俑坑一共有4個。1號坑規模最大,長寬各在220米左右,總麵積在5萬平方米以上。另外還有一個4號坑,是一個未完成的坑。
這4個傭坑中的陶傭的安放是有一定順序的。如1號坑內。編排的方式分為縱隊和橫隊,坑的東端縱排三路,每路68人,共204人,這是一支使用遠射程兵器(弩)、身著輕裝的先鋒隊,其後是四匹馬拉的戰車,再後麵是手執戈、矛、戟等武器,身穿鎧甲或者戰袍的士兵,四人一排,長達80列,西麵有四排部隊殿後。整個排列井然有序氣勢磅礴。
根據推測,1號坑埋藏了大約6000個兵馬俑,以步兵為主,呈長方形軍陣。2號坑在1號坑的北側,坑的平麵呈曲尺形,由弩兵、騎兵、戰車和徒卒混編,這些隊伍可以分成4個獨立部分,這4個獨立部分又有機地結合成一個大方陣。3號坑在1號坑的西北,平麵呈“凹”字形,由車馬房和廂房組成,是整個軍陣的統帥部。未完成的4號坑位於2、3號坑之間。
出土的陶傭的鑄造原形應當是當時的秦代將士,其身高均在1.78米到1.96米之間。這說明當時對士兵的選拔有嚴格的標準,馬匹高度為1.5米,長2米左右,和現實中的馬一樣。
出土的陶俑並非一個模子製作,而是一個一個單獨塑造的。這些陶俑不僅年齡有別,而且相貌各異,表情豐富,栩栩如生。有的麵帶笑容,有的嚴肅謹慎,也有的眺望遠方。從穿著打扮上看,有將校軍官,也有普通士兵。有隻穿戰袍者,也有在戰袍外加鎧甲者。在殉葬馬的前麵有跪坐俑,他們是管理馬廄的人。另外有立射者、牽馬者、駕車者。從陶俑手上留有的洞看,士兵們大都握有武器,隻是由於年代過於久遠,這些木質的武器已經不存在了。
一次出土這麼多陶俑,不僅在我國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是僅有的。所以有人說這是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並不比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等名勝有絲毫遜色。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再一次地被世界人民所稱頌。
出土的這些兵馬俑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秦代的軍事製度、作戰出征的場麵,而且展現了當時的物質生活、人們的束裝、建築和工藝水平等各個方麵的曆史真實情景,是研究秦代社會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發現了兩輛用青銅製作、以四匹馬拉的戰車,大小為真車馬的1/2。其中一輛戰車為立車、單轅雙輪,車廂為橫長方形,車門在車廂的後麵,車上為圓形的銅傘,傘下站著禦官,雙手馭車,前駕4匹馬。另外一輛為安車,也是單轅雙輪。車廂為前後兩室,二者之間有窗,前室是馭官駕車的地方。四周有廂板,兩側有窗,上車的門在後麵,上有橢圓形車蓋。車體上繪有彩色紋樣。車馬均有大量金銀裝飾。這兩輛銅車馬都是事先鑄造成形,然後經過細部加工的,工藝水平相當高。銅馬身上瓔珞和鏈條用的銅絲直徑僅半個毫米左右,有的更細。據推測,銅車馬坑可能隻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組成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