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Chapter3.“我們大家”(1 / 2)

農村和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城裏長大的孩子去過農村的,常常對“公共基礎設施”的弱後印象深刻。

其實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農村的基建或許還稍顯薄弱,可作為農村人集聚的小城鎮,高樓林立、公路平整,如我老家這類號稱全國百強縣的小縣城,更是大有一拚大城市的架勢。

現代化設施可以通過建設、時間推進,人的思維方式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卻是極少的。

城市長大的孩子或許很難理解:我這樣的農村娃追求的“自由”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怎麼說呢。石城就像一片蔚藍的天空,我的眼睛永遠看不到盡頭,認識的每個人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而老家就像一片大網,走到哪都很容易與家裏的親戚朋友扯上點沾親帶故的關係,而且小縣城的人們很樂於以“關係”去和其他人打交道。

很難說“關係”這種為人處世的思維到底是好或是不好,隻是有的人能夠適應這樣的生存環境,而有的人不適應,我雖然土生土長在這種“網”下,卻並不適應。我有個大學女同學,城裏長大的孩子,倒是找了個小縣城的男朋友,據她說“很是喜歡那種走到哪都有人‘認識’的感覺”。

每次回到原生家庭,我都像是一個哲學家思考著這些那些,然而這些思考並不能改變我與這個“家”的依存關係。

“小逸,拿好東西,去奶奶家吃飯了。”

我媽催促著,我無奈地吸了口氣,左手拎起地上的兩瓶酒,右手拎起一套新衣服,向外踱去。

我媽總是這樣,讓我捧著一堆東西拎到奶奶家,然後對奶奶和大伯說:“小逸帶給你們的一點東西。”

除了大一寒假帶過一次石城特產鹽水鴨,我再也沒有買過東西回老家。因為我知道,不管我帶不帶東西,我媽都會以我的名義,去各位親戚家做人情。

這種“被名義”的打點關係,實在是令我討厭、無奈。

出生在農村的孩子和出生在城市的孩子,在家庭成員的個體對待上天然就不是一個性質的,我這樣的農村娃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被父母當做家庭和家庭關係的延續者看待,而很多城市家庭的孩子,從出生就被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

這個事情無關父母對孩子愛與不愛的問題,而是一種認知的差別,越是閉塞的環境越是不尊重“人性”。

當然,如果一個人不讀書,對於“個體尊重”的在乎度就相當低了。我有個表姐比我長4歲,也算是同齡人,可即便她結了婚生了娃,在她的意識中——“她和她媽是一個整體,她閨女和她以及她媽還是一個整體”。

“我們”這個詞大多時候是美麗的,而在血緣關係中,“我們”這個詞則是可怕的一種信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我們”的延伸詞,比如:傳宗接代、家族。

一座典型的建於90年代的宅基地中,十多個人圍著一張明黃色的大圓桌。

“我們一大家子又一年度團聚在一起,讓我們先來敬老祖宗。祝老祖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大伯舉著酒杯,帶頭站了起來,說出了每年都要說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