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會在大洋邊緣的大陸架和大陸坡上發現坡度陡峭、極其壯觀的海底峽穀。
有專家認為,海底峽穀是由地震引起的海嘯侵蝕海底而成的。可是,在沒有海嘯的地區也發現有海底峽穀,可見,海嘯之說不能用來解釋所有海底峽穀的成因。
另一種說法海底峽穀是由河蝕造成的。他們認為這些海底峽穀所在的海底過去曾經是陸地,河流剝蝕出的陸上峽穀,後來由於地殼下沉或海麵上升,才被淹沒於波濤之下成為海底峽穀。
日本學者星野通平就認為曆史上海平麵曾一度比現今低數千米,大陸架和大陸坡那時均是陸地。不過,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全球海平麵大起大落幅度達數千米,是根本不可能的。至於某些陸架、陸坡區地殼大幅度升降的說法,倒是可以接受的,但海底峽穀也廣泛見於地殼運動平靜的構造穩定區,所以陸上峽穀被淹沒的說法不能作為海底峽穀的普遍成因。
1885年,科學家發現。富含泥沙的羅納河河水注入清澈的湖水之下,沿湖底順坡下流。以後科學界把這種高密度的水流稱做濁流。1936年,美國學者德利在閱讀一篇描述日內瓦湖濁流現象的文章時,猛然意識到,海底峽穀很可能就是由海底濁流開拓出來的。攜帶大量泥沙,沿海底斜坡奔騰而下的濁流,應具有強大的侵蝕能力。不過,當時還從未有人觀察過海底蝕流現象,所以人們對這一說法仍然將信將疑。
直到20世紀50年代,海洋地質學界通過深入研究,才得出濁流具有強大的侵蝕能力的結論。
1952年,美國海洋學家希曾等人研究了1929年紐芬蘭岸外海底電纜在一晝夜間沿陸坡向下依次折斷的事件,判定肇事者正是強大的海底濁流。希曾等人還根據海底電纜依次折斷的時間,推算出這股濁流在坡度最大處流速高達28米/秒,在到達水深6000米的深海平原時,流速仍有4米/秒。自陸坡至深海洋底濁流長驅達數千裏之遙。這個理論逐漸被科學家認可。
但也有學者懷疑,海底濁流雖有較強的侵蝕能力,隻是那麼大的海底峽穀,僅靠濁流能否切割出數百米乃至數千米的深度,仍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