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良渚遺址玉器(1 / 2)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曆史,目前已發現的良渚遺址群麵積約有30平方公裏,各類遺址有30餘處。主要位於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址群中等級、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質的墓地。

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開始於1986年曆時3個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並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高約5米。發掘證實,它是良渚文化時期人工營建的土台,兼有祭壇和墓地雙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經江、浙、滬考古學家發掘、調查得知,這類稱之為“山”或“墩”的地點,已有100多處,皆由人工營建,埋葬著大大小小、等級不同的貴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發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發現了一處祭壇遺跡和9座良渚文化的貴族大墓,這是一座高度超過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體。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3米多長、1米多寬,大多深1.3米,這在良渚文化時期是很少見的。這些墓葬內隨葬了豐厚的器物,多則數百件,最少的也有數十件,總數達到1200多件(組),其中以玉器為主,超過1100件(組),以單件計達到3500餘件。

眾所周知,中國並非產玉大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國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遼西和內蒙東部的紅山文化與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數量大約已超過萬件,而反山一處幾乎占了1/3。而且種類豐富,有琮、壁、鉞、柱形器、環、鐲、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半圓形器、璜、串飾、墜、帶鈞、長短不一的管、形態不同的珠、鳥、龜、蟬及大量鑲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種,幾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種類,其中很多是新發現的,極大地豐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種。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藝和形式也屬一流水平。除了光素無紋的玉器外,共有100餘件玉器雕琢了對稱和諧、規整精致的紋樣。紋樣主要以神人麵紋和獸麵紋相結合的為主,這是良渚文化獨特的標誌,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對神的尊敬和崇拜,也體現了良渚文化強烈的凝聚力,另外還有少量新發現的龍首紋。

神人麵紋和獸麵紋既能組合,又能分解後單獨出現,有的雕琢繁褥複雜,有的則十分簡化。反山玉器上發現了完整的神人和獸麵複合的圖像。這是在玉器器表僅有3×4厘米的麵積上,用淺浮雕和陰刻線兩種技法結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圖像的上部是頭戴寬大羽冠的神人麵紋,臉麵作倒梯形,圓眼重圈,兩側有小三角的眼角,寬鼻以弧線勾出鼻翼,闊嘴內用長線、短線刻出16顆牙齒。神人的雙手呈抬臂彎肘,扶在所騎跨的獸頭之上的狀態,五指呈伸展狀,細膩之處清晰可見關節。神人之下為騎跨之獸,獸麵以橢圓形的凸麵為眼瞼,中以重圈為眼,眼瞼以橋形凸麵相連,寬鼻上勾畫出鼻梁和鼻翼,闊嘴刻出嘴唇、尖銳的牙齒和兩對獠牙,獸的前肢作蹲伏狀,有尖利的爪子,這種獸的外貌特征與虎相似,是一種食肉動物。神人和獸麵複合,表達了良渚先民“通天絕地”的神巫觀念,反映了當時意識形態的深層內涵。如此完整的神人獸麵圖像,堪稱微雕一般的工藝水平,隻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現,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術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