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中國四川曆史上的茶葉經濟(2)(1 / 3)

清朝初年為了恢複四川經濟,川茶課稅較輕,商人販運茶葉較為自由,獲利甚豐,刺激了茶業經濟的發展。雍正八年(1730),重新製定川茶稅製,茶稅有課、封、羨、截等項目。課是征收茶農的茶課,商人憑引購茶時,在價格上扣除課金部分,隨引赴地方官代為繳納;封是茶商完納的正稅項目;羨是額外貢納;截是茶票過關,查驗相符,截角放行的項目。並且根據邊引(銷民族地區)、土引(銷天全地區)、腹引(銷內地)之分,稅率略有不同。一般是邊引稅重,土引次之,腹引稅輕。每引100斤茶葉,邊引共納稅銀約0.9兩,土引約納0.7兩,腹引約納0.6兩。按嘉慶時期(1796-1820)的引額計算,邊引11.9萬張,土引 2萬張,腹引1.6萬張,全川征收茶稅估計為銀12萬兩以上。光緒十八年(1892),川督劉秉璋稱,僅川茶銷藏一項,每年有1400萬斤,征銀十數萬兩。這對於全川財政來說,無疑是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清朝末年,政府內憂外患,財政支絀,各種茶業的苛捐雜稅層出不窮,如紙朱銀、腳力銀、鐵路租捐、茶桌捐、厘金等,茶業捐稅已達到茶商無法承受的地步。

民國時期,四川邊茶、腹茶每票一張,納銀一兩。1915年共發茶票15.1萬張,收稅銀15萬餘兩。從1915-1935年,四川軍閥混戰,割據稱雄,橫征暴斂,有的地方茶課比原額增加數倍,造成生產萎縮,茶商倒閉。1935年,四川省政府重新整頓茶稅,稅製混亂的狀況稍有好轉。1938年廢除引岸製度,征收3%的營業稅。1941年因抗日戰爭的財政需要,又對茶廠征收15%的出廠稅。有的地方還有保甲捐、行費等苛捐項目。加上關卡林立,重重課稅,造成茶業蕭條,川茶業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

總之,中國曆代王朝都重鹽茶酒稅,作為財政來源。統治階級根據財政需要,茶稅標準時有變化。一般而言,每當政府遇到財政支絀,就通過加重茶稅,榨取人民血汗,影響了茶業的發展。

4.川茶與政治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它的西北部是藏族聚居區,並且連接西藏、青海、甘肅的藏區和其他牧區民族。這些民族地區因自然條件的限製,不產茶葉。而當地人民肉食乳飲,嗜茶成性,飲茶成風,需要飲茶助消化,解油膩。另一方麵,中國的戰馬又大都產於西北高寒地區,曆代王朝又需要牧區戰馬以維持其軍事和國防的需要。因此,內地同藏區茶馬及其他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構成了漢藏兩大民族、中原和藏區不可分割的聯係。川茶曆來是漢藏兩大民族,中原和藏區聯係的紐帶。所以從前有人說,川茶是“政治商品”,它的政治屬性遠遠超過它的經濟屬性。

自唐朝與吐蕃王朝建立政治聯係,四川的昌明茶、名山茶、臨邛火番餅茶,就源源不斷銷往藏區。茶葉就開始成為漢藏茶馬貿易,經濟聯係,賞賜吐蕃使臣的重要政治商品。

宋朝是一個軍事力量遠遜於唐朝的封建王朝,經常受到契丹、西夏、金朝的軍事進攻。宋朝為了增強國防實力,需要用茶葉與吐蕃等族交換戰馬,為了同契丹、西夏政權保持和平局麵,每年還要用“歲納”、“歲賜”的名義,供應契丹、西夏大批的茶葉。茶葉在宋朝政治上軍事上的作用非常重大。

宋神宗熙寧年間王韶開熙河,這一帶的吐蕃部族北與回紇相通,西與青海吐蕃部族相接,產馬乏茶,“頗以善馬至邊,其所嗜為茶,而乏茶與之為市”。於是熙寧七年宋朝在四川榷茶,建立都大茶馬司,主管川秦地區茶馬事宜,開創了中國官營茶馬貿易的新篇章,四川茶葉成為交換戰馬的專用商品。從此,“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裏來”。北宋時期,四川茶葉在青海、甘肅地區交換的戰馬每年在15000—20000匹之間,南宋時期,在甘肅地區交換的戰馬每年在6000匹以上。這就解決了宋朝的戰馬來源,增強了同契丹、西夏、金朝抗衡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國防。同時還使甘肅、青海一帶的吐蕃部族歸順宋朝,維持了民族友好關係,保障了邊疆安全。

四川茶葉還是宋朝對四川境內吐蕃等族進行羈縻統治的重要手段。政府用茶葉賞賜歸順宋朝的羌藏部族,用茶葉開展邊貿互市,用茶葉購買羈縻馬,維持了四川地區的民族友好關係。所謂羈縻馬,是指宋朝為了維持對四川羌藏等族的羈縻統治而向他們購買的馬匹。這些馬短小瘦弱,不堪作戰,價格反比西北戰馬貴三倍以上。其目的在於使出售馬匹的部族歸順宋朝:如果拒絕歸順宋朝,甚至為敵擾邊,則停止買馬。宋朝每年用茶葉購買羈縻馬約5000匹,使這些部族得到不少的經濟實惠。因此,他們“素效順,捍衛邊陲”。“邊民不識兵革垂二百年”。改善了四川境內的民族關係,維持了四川的安寧。

元朝把大江南北、蒙藏高原盡入版圖。其根據地驪黃成群,戰馬雲集,茶馬貿易的需要已經消失。但為了維護民族團結,仍然與民族地區開展茶葉互市,在四川碉門(今天全)設立市場,將西蕃茶葉銷往羌藏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