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新修(民國)銅梁縣誌》手稿簡介(2)(1 / 2)

《新修銅梁縣誌》手稿之所以是一部重要的方誌文獻,還在於郭氏修誌的宗旨“除曆史外,尚有供建設參考,教科取材,旅行指導多種用途”,具有明確的存史資政目的。因而這部縣誌不但是完整記載民國時期的一部縣誌,而且在內容上保留了其他許多民國時期縣誌沒有的重要史料,對研究民國時期四川社會曆史具有重要價值。這些重要史料因受本文篇幅所限,不能詳細闡述和摘錄,在此隻能分類略舉一二,奉獻讀者。

一、社會政治方麵。《新編銅梁縣誌》手稿對民國時期四川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的曆史記載極詳。在軍閥混戰方麵,不但交代了四川軍閥混戰總的曆史概況,而且逐年逐月逐日地詳細記載了四川軍閥在縣內混戰事件和對人民帶來的災難。如綜記民國9年(1920)四川軍閥在縣內混戰的後果和災難是:

七易駐軍,九易知事。每一軍隊到縣,均必委其親信為縣官,以便勒籌巨款。知事中有周銓者,曾為籌款拘留縣議會議長及地方收支所長之妻,勒提千金以去。其凶橫無異棒匪之擄人勒贖,城內人士多避匿巴嶽山不敢回城,各場又複土匪蜂起,人民不得安居……其他如軍閥混戰時期各部軍閥駐縣期間以官為餌,吸收民眾槍支,拉夫籌款,橫征暴斂,借征田賦等都在有關篇目中有詳細記載。這些生動而具體的史實不但是研究軍閥混戰的重要史料,而且也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的重要教材。

對抗日戰爭時期人民支援抗戰的史實記載亦詳。如在《兵役》篇中載:

七七事變生,日兵入寇,國民政府發動全麵抗戰,號召民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我縣奉令後,雖以事屬創舉,規避賄縱,拉充頂替之弊,不能謂其絕無,而出於愛國熱情,誌願入營殺敵者實亦不在少數。故一經奉征,即如限齊集,隻有超額,無從緩欠。計自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共送壯丁30557名。同時還附《曆年各鄉征送壯丁一覽表》,並在人物傳中列民國二十六年7月7日至三十四年9月3日中抗戰陣亡、忠於民族者654人的人物表。以郭誌記民國三十七年全縣男女合計434345人計,在8年抗日戰爭中,全縣有百分之七的人應征入伍抗日,萬分之十五的人為抗日捐軀。而在《民謠》篇中,又記載了人民的抗日歌謠: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歇,我不歇,我要去打日本國。捉到日本兵,剝皮又抽筋;捉到日本官,劃作兩半邊;捉到日本天皇,破他肚子挖他腸。一年打不走,十年八年不算久,殺盡日本鬼子才丟手。

顯然,這些反映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民不怕犧牲、同仇敵愾的重要史實,既是研究大後方人民抗戰曆史,也是繼承和發揚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教材。

二、財政賦稅方麵。《新修銅梁縣誌》手稿,對民國時期縣財政的收支、賦稅的演變、征收種類、稅率、數量亦有詳細記載。其中僅所列表格就有:民國二十四—三十八年各年《預算收支總數表》,《公學產一覽表》,《銅梁縣民國23年至30年各年度正副稅及附加各稅稅率表》,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八年《田賦承田麵積,賦額表》,《銅梁縣田賦糧食管理處各年度(30—37年)田賦應收已收民欠數目一覽表》,光緒八年至民國三十六年《屠宰稅收入表》,民國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房捐,宴席娛樂捐,營業牌照、使用牌照《各年預算表》,民國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地價稅預算和實收數表》,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縣實得《營業稅收入表》,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各年度《各種直接稅收入表》,民國二十四年至三十七年各年度《貨物稅收入表》,民國三年至三十二年間《銅梁縣購銷公債表》……這些具體的財政收支和賦稅收入數目,不但反映了人民的賦稅負擔,而且也是研究民國時期社會經濟和國民經濟再分配的珍貴史料。

三、經濟生活方麵。《新編銅梁縣誌》手稿對有關國計民生的史實記載亦詳。如記蠶桑業:“抗戰以後,政府設蠶桑指導所,極力提倡發售夏蠶秋蠶種子於各地。本縣安居、白羊、高樓、維新、關濺、中和等鄉鎮承購、試養成績頗佳。於是蠶事複興,每年畜蠶三次,均有收獲。春季約可產絲1500擔,夏季約可產絲300擔,秋季約可產絲1200擔。綜計三季繭絲所值,當當地兩年農田之所入。惜其他鄉鎮尚無行之者。”又記載農村養豬,“意不盡在食肉,尤在蓄積糞溺以充肥料,故農民無不養豬者。養母豬一頭,每兩年可產子五次,每次至少三子,至多十六子,十二三子其常也。彌月壯健,籠之入市,值約百金。養閹豬三四頭,由瘠至肥,歲出槽一二次,可得一二百金。蓋豬之肉與油除就地出售外,尚可銷於重慶。其毛亦為出口大宗,實農時一極有利之事。酢房、米房資本較大,歲養肥豬一、二百頭,其常事也。綜計本縣年產豬四萬至五萬頭,實為最大的畜業。”這些記載不但真實反映了民國時期農業縣的典型經濟結構和人民的生活來源除農田糧食收入外,主要靠養蠶養豬的收入。而且對今天發展農村經濟亦有借鑒作用。此外,涉及人民經濟生活的錢幣,縣誌本無專篇記載之必要,但因自民國以來,人民受銅元、紙幣的影響而拮據而傾家破者不乏其人,故《新編銅梁縣誌》手稿對清代至民國時期錢幣演變及貶值情況亦作了專篇記載。鑒於所記錢幣資料翔實可靠,完全可以代表清末和民國時期整個四川的情況,茲不嫌累贅,全文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