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安頓好之後,有侍者送來禮服,那是一月後祭拜三皇所用。禮服大氣莊嚴,古樸厚重,本身更是法寶,祭煉之後根據體態調整大小,所以不存在不合身的問題。古元祭煉試穿之後,覺得沒問題就收了起來,然後打坐練氣,靜待學院通知。
一個月很快過去,在侍者的帶領下,古元來到祭拜三皇的廟宇。三皇廟不是一座廟,而是天皇廟,地皇廟和人皇廟三座廟宇的統稱。由於三皇功績巨大,因此獨立建廟,古元首先祭拜的是天皇廟。
到得天皇廟,古元看到已經有不少人入場了,大家肅立在廟宇前的廣場上,麵對一座巨大的雕像,那就是天皇像。隻見一條通體玉髓煉製的蒼龍蜿蜒盤旋,威風凜凜,這裏要說明一下,從先天神聖開始,生靈外相多有龍蛇之相,隻是不曾立族罷了,而龍族建立之後,吸收了很多近龍族群,化為真龍,所以,龍形在龍族出世之前早已有之,因此龍族後來勢大也與龍族積聚了龍形生靈的氣運有關,像走獸與飛禽,做不到這一點,需要聯手才能與龍族對抗,期間戰亂不斷,損耗嚴重,這才有了人皇的崛起。如果龍族稱得上一個族群的話,飛禽與走獸更像兩個聯盟,目的就是為了對抗龍族。
陸陸續續有人進場,不多時,人已到齊。主祭開始朗誦天皇功績,祈求保佑。
“大德大能天皇蒼離氏,排星布鬥,穩固星空,始有生靈繁榮,文明發展,我人族崛起洪荒於後世,不敢忘恩於先賢。。。。。。祝天皇聖壽無疆,拜。”
隨即大家拜倒,一絲不苟,不敢稍有疏忽。一方麵是對天皇的敬意,另一方麵也擔心自己出差錯被主祭神王發現,到時丟臉不說,還要接受責罰。
“起。”
“再拜。”等大家站起來後,主祭又道。大家依言再拜。
“起。”
“三拜。”
“起,禮成,秩序退場。”
隨即大家又在侍者引領下離開,回到住處,等待地皇祭。這一等就是三天,估計準備工作不少,雖然正經祭拜沒多久,但這期間,前前後後各種程序不能少,很是繁瑣,其中以各類祭品最耗時間。
地皇廟,地皇麒麟像正立當中。等大家齊聚後,主祭誦讀地皇功績,祈求保佑。
“大德大仁嶽鑒氏,開山劈水,平複大地,促進生靈繁榮,文明發展,我人族崛起洪荒於後世,不敢忘恩於先賢。。。。。。祝地皇聖壽無疆,拜。”
“起。”
“再拜。”
“起。”
“三拜。”
“起,禮成,秩序退場。”
又三天,人皇廟,人皇像不是九頭鳳鳥形狀,而是正經人形。
“大德大勇人皇九頭氏,披荊斬棘,蕩平洪荒,起人族盛世,開萬世太平,後輩人族不敢忘恩。。。。。。祝人皇聖壽無疆,拜。”
“起。”
“再拜。”
“起。”
“三拜。”
“起,禮成,秩序退場。”
接下來古元等又祭拜了先賢廟,先賢廟就是一座廟,裏麵供奉了先賢神位。
回到住處,古元開始時祭拜三皇的激動心情已經平複下來,覺得一切也就那麼回事,也是祭拜來回折騰次數過多,才導致古元產生這種心理。古元明白,其他人也會有這種感覺,祖地神王也不例外。沒看其他先賢就是擠在一座先賢廟裏嗎,雕像是在一麵長牆上,沒有獨立雕像,這固然是他們功績不足以和三皇平等,但建規格小一點的廟沒問題吧,祖地資源這麼多,不存在節約這種事,所以說到底還是減少麻煩,這些先賢確實不值得這麼麻煩。為什麼這麼說呢,祭拜先祖,一方麵是教育後人,勿忘先賢篳路藍縷,如今生活來之不易,需要珍惜。另一方麵教育後人尊重先人,銘記恩德,這是一個族群應該樹立的正確的觀點。再有就是團結和激勵作用,參拜先賢之時,自然就會產生一種使命感,責任感,甚至從此立下誌願,向先賢學習,為人族貢獻一生,人心一統,祖地就更好管理,祖地最怕的是大家兩個人三個心思,或者幹脆沒心思,前者加大管理難度,人心不齊,這不是武力能解決的,後者雖然也很好管理,但卻沒有發展潛力,混吃等死逐漸衰敗罷了。祖地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在祖地周圍,為了一個目標奮鬥,那就是發展人族。除此之外,人族祭拜三皇,三皇氣運功德自然就和人族緊密相連,人族氣運不缺,功德也不小,但誰也不嫌多不是?三皇功德氣運與人族相連,流向其他族群就少,可以說,這對人族和三皇都有利,但對其他族群尤其是龍鳳麒麟三族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不過誰叫人族勢大呢,它們三族有異議也不敢提出來。而那些先賢氣運多被其後裔繼承,而且本來就不如三皇氣運多,對人族來說就沒那麼大的作用了。拋開功績不說,這些先賢實力也就是神王而已,還說不定不如如今的巔峰神王,這天地,說到底還是實力為尊,你功績再大,實力不足,也不足以讓大家自認低你一等。當然,這些也不能說開,不管你心裏怎麼想,表麵的尊重還是必要的,一方麵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不符,再一個,先賢也是有後裔的,說不定他們位高權重,或者還與自己也有些血緣關係也說不定。總之,立他們為先賢,不是因為先賢的功績,是祖地統治的需要,是先賢後裔的威懾。不管你是不是位高權重,如果是先賢後裔,那想必都會與有榮焉。在這方天地,大家所求,無外乎力,利,權,名,有其中之一,那麼隻要你想,其他幾個也差不到哪去。大家有了其中之一,自然就會想辦法謀求其他幾個。哪怕實際上其本人並不在意其他,隻追求其中的一個,也會想辦法通過其他幾個輔助加強自己所追求的那個。就像追求利的,自然會想辦法獲得力,權,名來獲得更多利,而名之中,認祖就是一種,這是出身傳承。有人出身不好,連自己都認為說不出口,就想洗白,就連曹操,史書上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這怎麼可能,如果真不知道,編也會編一個好的,李淵不就認老子為先祖嗎?估計因為曹操出身不好,有說其本姓夏侯,又不好認祖改姓,要知道當時曹氏宗族掌管了很大的權力,曹操也要依靠他們,所以才語焉不詳。不然,後人估計看到的就是曹操是夏侯姓裏某個王侯貴族或什麼名人之後。而名之中。還有功與德,你做成了了不得的事,自然會揚名,你品德高尚,自有人傳名,德與功一內一外,德是個人操守乃至底限,是一切的出發點與準則,功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是手段,而達成的目標,除了內心的安寧,還有利,力,權,名。哪怕有德的人也離不開這幾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