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坐落在塞納河環繞的城島上飛騰咆哮的霧海,把巴黎飛機場幾乎湮沒在各色燈光裏,卷雲一樣,壓得我們呼吸困難……
許是沒與巴黎接頭的導遊聯係好,使得我們這些無靠的考察者來回折騰。折騰得我們拖著沉重的步履在機場大廳內來回走動。無奈,我們幹脆跑到了地下停車場。偌大的一個停車場內,我們眼巴巴地踩在異國的土地上,在那兒發愣發呆。我發現人們煩躁的臉上,開始隨著霧海的飄遊,呈現出疲倦的黃褐色,巴黎市民的膚色好像沒有日耳曼人、赫爾辛基市民那樣白皙和細嫩。
就這樣,我們從上午11點30分至此,足足等了半個多鍾頭,才算盼星星盼月亮等到巴黎的導遊車來接我們。這時,那霧也像功利似的虛張聲勢地繚繞了一陣兒,漸漸地隱藏起來。
一出機場沒多遠,巴黎那統一的建築格式,輝煌耀眼地展現在我們麵前。驚訝之際,黃導給我們介紹說,法國有:“聖女貞德、亨利四世、拿破侖、戴高樂”四位英雄值得紀念,尤其是拿破侖,執政期間,為了把巴黎建成一座美麗的城市,處心積慮地將原來的建築全部拆除,統一建築成現在這個框架不高、精巧、藝術、外表塗成橘黃色的城市建築格局。
車上的人們嘖嘖地稱讚著,談論著,隨著旅遊的路線徐徐地往前奔。沒料,潺潺的塞納河像條銀色的聖水,圍繞著我們一直延伸,延伸到我們疲憊的心間,全然一下子放鬆了身心,一直放鬆到我們在中國人開的順來賓館就餐後,去瀏覽巴黎聖母院時,人們的情緒才嚴肅起來。
巴黎聖母院坐落在塞納河環繞的城島上,始建於1163年,曆時180多年,直到1345年才建成。哥特式的巴黎聖母院,改變了歐洲過去那種笨重粗俗的風格,而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塔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所以,巴黎聖母院一問世,這種建築風格很快就在歐洲傳播開來。再加上大文豪雨果著作的《巴黎聖母院》,誰來巴黎都會首觀巴黎聖母院。這裏有奇醜無比的敲鍾人卡西莫多,也有奇美無比的愛斯梅拉達,還有冷冰冰的石雕,又有火辣辣的乞丐。來自雨果筆下這些活生生的強烈對比,不由得要使你默然地欣賞這藝術的真諦。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又繞到塞納河的北岸去了盧浮宮。
真叫人叫絕,光那外表,就讓你驚詫不已。如果你想學藝術,那就來巴黎領略一番吧。
黃導講,這盧浮宮之所以叫盧浮宮,一是侵略之思,二是狼的語音。
它始建於1190年,當時隻是菲利普·澳古斯特二世皇宮的城堡,此後,這裏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後。今日的盧浮宮能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藝術大殿堂和萬寶之宮,主要應該感謝三個人:首先是佛朗西斯一世,他在位時,把購買到的意大利最著名的畫家法埃洛的繪畫,全收藏到盧浮宮,後又收留達·芬奇在法國居住。達·芬奇那幅最珍貴的《蒙娜麗莎》就收藏在盧浮宮。
其次是路易十四,他做了72年國王,職位期間,在盧浮宮庭院外麵修建起富麗堂皇的畫廊,又動用重金購買了歐洲各派畫家的繪畫,大大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品,差點沒把國庫的積蓄全都花光。
第三位是拿破侖,在他稱雄歐洲的時候,從被他征服的國家掠奪來幾千噸的藝術品,全運到了盧浮宮,還曾改名為拿破侖博物館。拿破侖以後,法國人對藝術品的興趣有增無減,不同的隻是,把搶改為買藝術品了。
要我說,還應該感謝一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生。我們是從他建築的正門金字塔進去的。貝先生從1983年開始到1989年建築問世的地下博物館,在不破壞原來的藝術結構上,簡直是錦上添花。從這裏入地下廳,可通往展廳的每個角落。
但三萬件藝術真品,任憑你怎樣瀏覽,恐怕也眼花繚亂,無從記起。黃導看我們東瞧瞧西看看那種摸不住邊沿的瀏覽法,提醒我們說,文藝複興時期的工藝品,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柯羅的《孟特芳丹的回憶》,“人麵獸身”的雕塑剛才大家不是都看過了嗎?但這還不算什麼精品,有三件藝術真品大家必須牢牢記住,這可是盧浮宮的鎮宮三寶,否則,你們就枉來盧浮宮一趟啊!
黃導炯炯有神的眼睛瞪著我們,像是有一股驅使的力,震懾得我們相互呼應著往那三件藝術真品的方向走去。
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也記下吧。
第一件是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油畫,我在書店早買過,但那時我並未感到怎麼的珍貴,可現在卻有一種先睹為快的感覺。正想拍攝,黃導阻止不讓,我隻好攝留在心裏。第二件是薩姆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趁黃導不注意,我悄悄讓老秦給拍了一張。但老秦沒拍,他說這無頭無臂的不吉利。我白了他一眼,去看第三件。第三件是缺了雙臂的維納斯。據說也有許多高智能的藝術家想把勝利女神與維納斯修補完整,可修來修去,還是覺得這種殘缺,反倒給他們增添了特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