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伯特蘭·羅素——我們應該選擇死亡嗎?(1 / 2)

伯特蘭·羅素(1872—1970),出生於威爾士,畢業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英國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散文家,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者,世界和平運動倡導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1963年,他創立了羅素和平基金。他主張教育應培養活力、勇氣、敏感、智慧四種品質。

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的著作涉及到社會學、哲學、邏輯學、數學、文學等多方麵內容。

我不是作為一個英國人、歐洲人或是西方民主國家的一員,而是作為一個人,一個不知是否還能繼續存在下去的人類的一員在講話。我們生存的世界充滿了衝突: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之間的衝突,非洲的白人和黑人之間的衝突,以及使所有小衝突都黯然失色的,共產主義和反共產主義之間的殊死搏鬥。

幾乎每個有政治意識的人都對這類向題有著強烈的感受;但是我希望大家,如果能夠的話,把這份感情暫時放在一邊,僅僅把自己當作是生物物種的一員,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個有非凡曆史的物種消亡。我盡量不說可能會迎合某些人而冷落另一些人的話。所有的人,無一例外,都處於危險之中;如果大家都意識到了這種危險,那麼就有希望聯合起來抵製它。我們必須學會新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我們必須學會不去問自己,采取什麼手段才能使我們擁護的一方贏得軍事勝利,因為不再有這樣的方法。我們必須問自己:應該采取什麼措施才能避免必然會給所有人帶來災難的軍事競賽。

普通百姓,甚至許多當權人士,還沒有意識到一場氫彈戰爭將意味著什麼。普通群眾仍然是從城市的毀滅方麵看問題。不言而喻,氫彈比原子彈更具威力一既然一顆原子彈能毀滅廣島,那麼一顆氫彈就能摧毀像倫敦、紐約和莫斯科這樣的世界最大的城市。毫無疑問,氫彈戰爭將會使大城市夷為平地。但這隻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災難中較小的一個。假如倫敦、紐約和莫斯科的所有人都被消滅了,這個世界可能隻需幾個世紀就能從災難中恢複過來。而現在,特別是自從比基尼核試驗以來,我們知道:氫彈的破壞力能夠逐漸擴散到比我們想象的廣闊得多的地區。權威人士說,現在能夠製造出一種炸彈,其威力是毀滅廣島的原子彈的2.5萬倍。如果這種炸彈在近地或水下爆炸,放射性微粒就會被送入上層空氣中,然後以使人致命的塵埃或雨的形式降落到地麵。就是這種塵埃使日本漁民和他們捕撈的魚受到感染,盡管他們是在遠離美國專家所劃定的危險區域。沒有人知道這種致命的塵埃會擴散到多麼廣的範圍,但是這方麵的最高權威一致認為:氫彈戰爭極有可能毀滅全人類。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同時使用許多氫彈,將會造成普遍死亡一隻有少數幸運者會在瞬間消失,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卻必須忍受長期疾病和崩潰的痛苦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