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康拉德·阿登納--在德法條約簽訂周年時的講話(1964年1月22日)(1 / 1)

康拉德·阿登納(1876~1967),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政府總理,生於科隆,是一位跨世紀的人物,他經曆了德意誌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重大曆史時期。在他的領導之下,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二戰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跡"。作為德國公認最傑出的總理,他在德國現代史上已深深地打上了阿登納的印記,為此,人們把這一時期稱之為"阿登納時代"。91歲的阿登納去世後,很多西德民間團體表示:感謝他"為德國人民所做的一切"和他"勤奮、剛直"的品格和求實態度,他的政敵也讚賞他的"真正領導者的素質"。西方評論界普遍讚譽他"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阿登納當選第一,而偉大的社會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僅排名第三。代表作品:《阿登納回憶錄》。

1963年1月22日雙方簽訂了德法條約。6個月後,1963年7月2日生效。即使對一項內容遠遠不比德法條約廣泛的國際公法條約來說,也難以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對其作出滿意與否的判斷。如果你們要問,我是否對德法條約締結以來兩國之間關係的發展感到滿意,那我仍然願意來嚐試回答這個問題。

我願向你們朗讀一些與條約同時簽署的《共同聲明》中最主要的部分,以讓你們了解,條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任重而道遠,就不會對其短期內還未能體現一切感到驚訝,既然條約攸關消弭數百年敵對狀態,所以這也就不足引起驚訝。

按照我的看法,障礙主要來自兩國的官僚政治。是誰對此犯下疏忽的罪過,或是更明確點說,是誰在這幾個月的政治活動中貫徹條約精神的行動較為遲緩,這是很難確定的。我認為,兩國都應該從這樣一段回顧中得出結論,以使今後的工作做得更好。

在德法兩國簽訂條約同時簽署的《共同聲明》中,突出地闡述了有關條約的一些重大事件。

請允許我讀一下這項聲明中的一部分:"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博士和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深信德國和法國人民之間的和解能結束數百年來的敵對狀態,這項曆史性事件將從根本上改善兩國人民的相互關係;…………鑒於下列事實,即特別是兩國青年已經意識到這種團結的必要,以及他們對鞏固德法友誼應起的決定性作用;

確認加強兩國之間的合作,是通向歐洲統一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步驟,這是兩國人民的目標;

對在今天簽署的條約中確定的兩國合作的原則和組織一致表示同意。"請注意,這將要從根本上改建兩國人民的關係,這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事情,這需要時間。1963年10月底,法國社會黨人領袖居伊·摩勒先生由法國社會黨的其他人士陪同在莫斯科拜會赫魯曉夫,從赫魯曉夫麵對摩勒發表的一些聲明中還可以進一步得到證實,這項條約對於兩國人民、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的自由的利益都是絕對必要的。1964年1月9日,星期四,摩勒就他和他的隨行人員與赫魯曉夫先生會談的內容,在波恩向德意誌外交政策協會作了報告。

他詳盡地談到,他和他的朋友們在那幾天與赫魯曉夫總共進行了大約13小時會談,其中費3小時討論德國問題。赫魯曉夫先生首先向法國的先生們十分明確地聲明,在柏林問題上和蘇占區問題上決不可能有任何改變。他進一步表示,他堅信,事態的發展將導致聯邦共和國同蘇聯結盟。

他進一步詢問摩勒,法國是否願意回到早先的立場--法國同俄國結盟反對德國的政策--,而打算建立一項新的蘇法同盟。

我不願在這兒使人對法國先生們的立場產生錯誤的印象,他們對赫魯曉夫的言論大為震動。摩勒先生在波恩所作的報告中聲明,任何一屆法國政府,不論其是如何組成的,都將堅定不渝地站在德法條約的立場上。

一項有效的外交政策必須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而不隻是建立在感情的考慮上。締結德法條約是以事實作為基礎的,這是十分清楚的。德國和法國永遠是近鄰,蘇俄共產主義這個龐然大物向西歐深入擴張,已經直接進逼到西歐,尤其是德國的麵前。德國的命運就是法國的命運,法國的命運也就是德國的命運。所以由於麵臨蘇聯強權的威脅所產生的德法條約,是攸關德國和法國的存亡問題的。如果德國和法國切實履行條約並不斷使其充實和貫徹,那麼兩國就對歐洲和世界的自由與和平作出了貢獻。請允許我再補充一句,沒有法國和德國之間的和解,就既不可能有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也不可能誕生歐洲政治聯盟和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樣的大西洋聯盟。

我請求你們,不要把這一係列複雜問題,看做是日常的問題,而應該看做是有關我們人民整個未來的問題,看做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

馬國輝譯